县域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定量研究--以国家级贫困县新疆乌什县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变化 | 第21页 |
2.1.2 社会经济发展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系统论 | 第22-23页 |
2.2.2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3 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 第24-39页 |
3.1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27页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3.1.2 指标选取方法 | 第25-26页 |
3.1.3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3.2 基础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7-31页 |
3.3 权重的确定 | 第31-35页 |
3.3.1 熵权法 | 第31-32页 |
3.3.2 层次分析法 | 第32-35页 |
3.3.3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5页 |
3.4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第35-37页 |
3.4.1 发展度模型 | 第35-36页 |
3.4.2 相对协调度模型 | 第36页 |
3.4.3 绝对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36-37页 |
3.5 评价分类体系与评判标准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39-71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9-43页 |
4.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39-40页 |
4.1.2 自然概况 | 第40-43页 |
4.1.3 社会人文概况 | 第43页 |
4.2 土地利用研究 | 第43-61页 |
4.2.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4.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46-61页 |
4.3 社会经济研究 | 第61-65页 |
4.3.1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 第61-62页 |
4.3.2 社会经济变化分析 | 第62-65页 |
4.4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 第65-68页 |
4.5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1-74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在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