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混凝土抗冻性能量化指标研究 | 第10-12页 |
1.2.3 混凝土微观形貌变化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混凝土冻融后的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1.2.5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试验概况 | 第16-28页 |
2.1 原材料 | 第16-17页 |
2.1.1 粗、细骨料 | 第16页 |
2.1.2 水泥 | 第16-17页 |
2.1.3 粉煤灰 | 第17页 |
2.1.4 外加剂 | 第17页 |
2.1.5 水 | 第17页 |
2.2 试验配合比 | 第17页 |
2.3 立方体试块制作与养护 | 第17-18页 |
2.4 钢筋 | 第18-19页 |
2.5 简支梁的设计和制作 | 第19-21页 |
2.5.1 简支梁的设计 | 第19页 |
2.5.2 简支梁的制作 | 第19-21页 |
2.6 荷载-冻融耦合加载装置的制作与安装 | 第21-23页 |
2.6.1 加载装置的制作 | 第21-23页 |
2.6.2 加载装置的安装 | 第23页 |
2.6.3 加载大小及弹簧压缩位移的确定 | 第23页 |
2.7 试验设备 | 第23-25页 |
2.7.1 冻融设备 | 第23-24页 |
2.7.2 冻融试验制度的确立 | 第24-25页 |
2.7.3 微观试验设备 | 第25页 |
2.8 受弯试验测点布置与加载方案设计 | 第25-26页 |
2.8.1 测点布置 | 第25-26页 |
2.8.2 加载制度 | 第26页 |
2.9 冻融前后裂缝数量及宽度对比 | 第26-28页 |
第3章 冻融循环后SCC抗压强度与微观形貌变化 | 第28-40页 |
3.1 冻融循环后SCC表观形态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 冻融循环后SCC立方体试块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3.2.1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29-30页 |
3.2.2 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变化 | 第30页 |
3.3 SCC的水化 | 第30-32页 |
3.3.1 水泥的水化 | 第30-31页 |
3.3.2 粉煤灰的水化 | 第31-32页 |
3.4 冻融循环后的SCC微观形貌的变化 | 第32-38页 |
3.4.1 试验内容 | 第32页 |
3.4.2 试样制备 | 第32-33页 |
3.4.3 扫描电镜(SEM)微观形貌分析 | 第33-36页 |
3.4.4 化学元素能谱(EDS)分析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不同工况下SCC梁受弯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0-60页 |
4.1 SCCL表观形态变化 | 第40-42页 |
4.2 SCCL荷载应变曲线变化 | 第42-50页 |
4.2.1 SCCL不同截面高度的平均应变 | 第42-45页 |
4.2.2 SCCL荷载应变曲线 | 第45-48页 |
4.2.3 SCCL纵向受拉钢筋荷载应变曲线 | 第48-50页 |
4.3 SCCL的裂缝 | 第50-55页 |
4.3.1 SCCL的裂缝分布图 | 第50-54页 |
4.3.2 SCCL的最大裂缝宽度 | 第54-55页 |
4.4 SCCL极限荷载 | 第55-56页 |
4.5 SCCL的荷载挠度曲线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