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2.1.1 资源环境条件 | 第16-17页 |
2.1.2 社会经济发展 | 第17页 |
2.1.3 区域生态概况 | 第17-18页 |
2.2 土地生态环境现存问题 | 第18-19页 |
2.2.1 水土流失 | 第18页 |
2.2.2 地质灾害 | 第18-19页 |
2.2.3 矿产资源开发 | 第19页 |
2.2.4 土壤、水体污染 | 第19页 |
2.3 志丹县土地整治规划概述 | 第19-24页 |
2.3.1 整治项目安排 | 第20页 |
2.3.2 预期土地整治效益 | 第20-22页 |
2.3.3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志丹县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第24-33页 |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 | 第24-25页 |
3.2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 第25-26页 |
3.3 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 第26-33页 |
3.3.1 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 第27-28页 |
3.3.2 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 | 第28-30页 |
3.3.3 土地整治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志丹县土地整治项目区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分析 | 第33-44页 |
4.1 土地整治项目区域的景观格局分析 | 第33-35页 |
4.2 土地整治项目区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分析 | 第35-44页 |
4.2.1 景观干扰度指数 | 第35-41页 |
4.2.2 景观脆弱度指数 | 第41页 |
4.2.3 景观生态安全指数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基于PSR模型的志丹县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安全评价 | 第44-59页 |
5.1 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7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 第44-45页 |
5.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47页 |
5.2 评价指标值无量纲化处理 | 第47-51页 |
5.2.1 评价指标数据收集 | 第47-49页 |
5.2.2 评价指标值无量纲化 | 第49-51页 |
5.3 确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 第51-53页 |
5.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步骤 | 第51-52页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结果 | 第52-53页 |
5.4 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计算及生态安全状态划分 | 第53-59页 |
5.4.1 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计算 | 第53-55页 |
5.4.2 生态安全状况划分 | 第55-59页 |
第六章 志丹县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安全综合分析及建议 | 第59-63页 |
6.1 生态安全状态分析 | 第59页 |
6.2 土地整治项目类型的生态安全分析 | 第59-61页 |
6.3 空间地域分布的生态安全分析 | 第61-62页 |
6.4 措施及建议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1、参与的实践项目 | 第70页 |
2、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