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电磁无损评估方法的发展态势 | 第11-12页 |
1.3 脉冲涡流热成像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 ECPT缺陷特征提取与建模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5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6 论文内容安排及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脉冲涡流热成像的原理与热像仪参数分析 | 第17-34页 |
2.1 脉冲涡流热成像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 第17-21页 |
2.1.1 脉冲涡流热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2.1.2 脉冲涡流热成像的成像方式 | 第20页 |
2.1.3 脉冲涡流热成像方法的温度响应曲线 | 第20-21页 |
2.2 热成像仪采样频率的分析 | 第21-32页 |
2.2.1 分析采样率优劣的方法 | 第22-24页 |
2.2.1.1 热图像序列特征提取算法的选取 | 第22-23页 |
2.2.1.2 热图像序列误差算法研究 | 第23-24页 |
2.2.1.3 热图像序列误差研究的步骤 | 第24页 |
2.2.2 实验装备和样品的准备 | 第24-25页 |
2.2.3 结果分析 | 第25-32页 |
2.2.3.1 分析不同采样频率对缺陷检测精度的影响 | 第25-28页 |
2.2.3.2 不同采样频率对盲源模式特征温度响应检测精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3.3 不同采样频率对所有独立模式热图特征检测精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材料特征模型研究 | 第34-42页 |
3.1 热光流模型研究 | 第34-37页 |
3.1.1 ECPT热光流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3.1.2 热光流模型的优势 | 第36-37页 |
3.2 热光流模型的定量分析 | 第37-41页 |
3.2.1 ECPT热光流-散度特征提取与分析研究 | 第37-39页 |
3.2.2 ECPT热光流-熵特征提取与分析研究 | 第39-41页 |
3.2.3 热光流-散度和热光流-熵算法的优点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热光流模型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研究 | 第42-54页 |
4.1 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检测的流程 | 第43页 |
4.2 样品准备和实验设备的搭建 | 第43-45页 |
4.3 基于热光流模型的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的评估 | 第45-51页 |
4.3.1 冲击损伤分析时间段及初始化数据 | 第45-46页 |
4.3.2 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定量分析 | 第46-51页 |
4.3.2.1 热图像序列热光流-散度特征的提取 | 第46-48页 |
4.3.2.2 热光流-散度与不同能量冲击损伤的关系 | 第48-51页 |
4.4 不同方向散度和冲击损伤行为分析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热光流模型的齿轮微小损伤研究 | 第54-67页 |
5.1 样品的准备和实验设备的搭建 | 第54-57页 |
5.1.1 样品准备 | 第54-55页 |
5.1.2 ECPT设备搭建 | 第55-57页 |
5.2 早期疲劳微缺陷检测的步骤 | 第57页 |
5.3 早期疲劳检测时间段的选取 | 第57-58页 |
5.4 基于热光流模型的早期疲劳微缺陷研究 | 第58-62页 |
5.4.1 从热图像中提取热光流 | 第58-60页 |
5.4.2 热光流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60-61页 |
5.4.3 热光流算法分析早期疲劳损伤的有效性 | 第61-62页 |
5.5 基于热光流-熵算法的早期疲劳损伤量化分析 | 第62-66页 |
5.5.1 齿轮早期疲劳损伤的定位分析 | 第62-64页 |
5.5.2 早期疲劳损伤的演变分析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