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饱和-非饱和渗流问题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降雨入渗对土石坝渗流场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库水位升降对土石坝渗流场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土坝与混凝土坝连接段渗流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渗流的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2.1 渗流的几个概念 | 第16-17页 |
2.2 渗流的分类 | 第17页 |
2.3 渗流模型 | 第17-18页 |
2.4 渗流数学模型的解法 | 第18页 |
2.5 渗流微分方程 | 第18-20页 |
2.5.1 达西定律 | 第18-19页 |
2.5.2 饱和渗流微分方程 | 第19页 |
2.5.3 非饱和渗流微分方程 | 第19-20页 |
2.6 定解条件 | 第20-21页 |
2.6.1 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2.6.2 初始条件 | 第21页 |
2.7 非饱和渗流分析参数的确定 | 第21-25页 |
2.7.1 体积含水量函数的估算方法 | 第22-23页 |
2.7.2 渗透系数函数的估算方法 | 第23-2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工程概况 | 第26-30页 |
3.1 工程简介 | 第26页 |
3.2 坝址处的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3.3 工程总布置 | 第27-30页 |
3.3.1 粘土心墙坝布置 | 第28页 |
3.3.2 混凝土坝与土坝连接段布置 | 第28-30页 |
4 土坝段二维渗流场分析 | 第30-52页 |
4.1 SEEP/W软件介绍 | 第30页 |
4.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30-31页 |
4.3 体积含水量函数和渗透系数函数 | 第31-33页 |
4.4 稳定渗流计算分析 | 第33-34页 |
4.4.1 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33页 |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3-34页 |
4.5 库水位下降条件下的非稳定渗流分析 | 第34-40页 |
4.5.1 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4.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5-40页 |
4.6 库水位上升条件下的非稳定渗流分析 | 第40-44页 |
4.6.1 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40页 |
4.6.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4页 |
4.7 降雨入渗条件下非稳定渗流分析 | 第44-49页 |
4.7.1 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44页 |
4.7.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4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5 连接段三维渗流场分析 | 第52-74页 |
5.1 GTSNX软件介绍 | 第52页 |
5.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52-53页 |
5.3 稳定渗流分析 | 第53-58页 |
5.3.1 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5.3.2 孔隙水压力云图 | 第54-55页 |
5.3.3 流径 | 第55页 |
5.3.4 不同水位条件下刺墙周围渗流场分析 | 第55-58页 |
5.4 库水位下降条件下的非稳定渗流分析 | 第58-66页 |
5.4.1 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58-59页 |
5.4.2 孔隙水压力云图 | 第59-60页 |
5.4.3 自由水面 | 第60-61页 |
5.4.4 下降完成后的孔隙水压力云图 | 第61-63页 |
5.4.5 库水位下降完成时刺墙周围渗流场分析 | 第63-66页 |
5.5 降雨条件下的非稳定渗流分析 | 第66-72页 |
5.5.1 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66页 |
5.5.2 孔隙水压力云图 | 第66-68页 |
5.5.3 降雨条件下刺墙周围渗流场分析 | 第68-70页 |
5.5.4 降雨停止后渗流场变化 | 第70-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