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第1章 道德情绪——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情绪转向与契机 | 第13-23页 |
1.1 “情感”与“理性”的交锋:道德心理发展的哲学前奏 | 第13-14页 |
1.2 理性主义的印记:道德心理学的认知导向与困境 | 第14-17页 |
1.2.1 道德认知发展模型 | 第14页 |
1.2.2 道德语法理论 | 第14-15页 |
1.2.3 具身道德理论 | 第15-16页 |
1.2.4 道德认知的研究困境 | 第16-17页 |
1.3 情绪的回归:道德心理学研究情绪转向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 第17-21页 |
1.3.1 道德心理学情绪转向的实证依据 | 第17-19页 |
1.3.2 道德心理学情绪转向的理论演进 | 第19-21页 |
1.4 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契机:道德情绪 | 第21-23页 |
第2章 道德情绪的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2.1 道德情绪的测量方法 | 第23-26页 |
2.1.1 主观报告法 | 第23-24页 |
2.1.2 神经生理测量 | 第24-26页 |
2.2 道德情绪研究相关的实验范式 | 第26-28页 |
2.2.1 道德情绪的诱发与道德判断的研究范式 | 第26-27页 |
2.2.2 道德情绪与道德行为的研究范式 | 第27-28页 |
2.3 道德情绪的量化与质化综合研究 | 第28-31页 |
第3章 道德情绪的理论取向 | 第31-39页 |
3.1 道德情绪的社会功能主义取向 | 第31-33页 |
3.2 道德情绪的建构主义取向 | 第33-36页 |
3.3 道德情绪的认知-评价取向 | 第36-39页 |
第4章 具体道德情绪的研究进展 | 第39-51页 |
4.1 道德情绪的分类 | 第39页 |
4.2 自我意识情绪 | 第39-43页 |
4.2.1 积极自我意识情绪:道德自豪 | 第40-41页 |
4.2.2 消极自我意识情绪:内疚和羞愧 | 第41-43页 |
4.3 他人指向道德情绪 | 第43-48页 |
4.3.1 积极他人评价道德情绪:感激和高尚 | 第43-46页 |
4.3.2 消极他人评价道德情绪:愤怒、厌恶和蔑视 | 第46-48页 |
4.4 原型道德情绪:同情 | 第48-51页 |
第5章 道德情绪的功能与限度 | 第51-57页 |
5.1 道德情绪的功能 | 第51-55页 |
5.1.1 道德情绪的基本功能:道德晴雨表 | 第51-52页 |
5.1.2 道德情绪对道德认知的积极影响 | 第52-53页 |
5.1.3 道德情绪对道德行为的积极影响 | 第53-55页 |
5.2 道德情绪的限度 | 第55-57页 |
5.2.1 消极道德情绪与心理健康 | 第55-56页 |
5.2.2 道德情绪与非理性行为 | 第56-57页 |
第6章 道德情绪的研究意义、贡献及展望 | 第57-67页 |
6.1 道德情绪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57-61页 |
6.1.1 道德情绪的回归是道德心理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 第57-58页 |
6.1.2 开启道德情绪研究新篇章 | 第58-60页 |
6.1.3 探索人类道德心理的“一体化” | 第60-61页 |
6.2 道德情绪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61-63页 |
6.2.1 道德教育方面的应用 | 第61-62页 |
6.2.2 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实践 | 第62-63页 |
6.2.3 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应用 | 第63页 |
6.3 道德情绪的研究贡献及展望 | 第63-67页 |
6.3.1 研究贡献 | 第63-65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