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17页 |
1 绪论 | 第17-37页 |
1.1 再生水回用的人体健康影响 | 第17-25页 |
1.1.1 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现状 | 第18-21页 |
1.1.2 再生水的肠道病原体来源及潜在感染风险 | 第21-23页 |
1.1.3 再生水回用的肠道病原体控制需求 | 第23-25页 |
1.2 病原体人体感染评价方法 | 第25-29页 |
1.2.1 基于感染风险计算的评价方法 | 第25-28页 |
1.2.2 感染风险评价的局限性 | 第28页 |
1.2.3 病原体感染疾病负担分析 | 第28-29页 |
1.3 基于伤残调整损失寿命年(DALY)的疾病负担分析 | 第29-33页 |
1.3.1 DALY法的提出与发展 | 第29-31页 |
1.3.2 DALY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31-32页 |
1.3.3 疾病负担量化过程 | 第32-33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3-3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3-3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4.3 学位论文的基本构架 | 第35-37页 |
2 水媒性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7-68页 |
2.1 水中肠道病原体及其致病特征 | 第37-47页 |
2.1.1 水媒性肠道感染疾病及其病原学 | 第37-39页 |
2.1.2 肠道病原体及其关联疾病 | 第39-47页 |
2.2 肠道病原体感染途径和暴露量计算 | 第47-52页 |
2.2.1 水媒性肠道病原体感染途径 | 第47-49页 |
2.2.2 水媒性肠道病原体暴露特征 | 第49-50页 |
2.2.3 肠道病原体暴露量计算方法 | 第50-52页 |
2.3 水媒性肠道病原体的疾病负担分析 | 第52-68页 |
2.3.1 肠道病原体感染与致病过程 | 第53-55页 |
2.3.2 感染率和患病率分析计算 | 第55-61页 |
2.3.3 基于DALY计算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量化 | 第61-68页 |
3 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患病率计算方法研究 | 第68-89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68-71页 |
3.1.1 模型建立方法 | 第68-69页 |
3.1.2 模型参数求解方法 | 第69-71页 |
3.2 再生水中的典型肠道病原体及关联疾病 | 第71-74页 |
3.3 肠道病原体感染率计算 | 第74-78页 |
3.4 肠道感染疾病患病率计算 | 第78-88页 |
3.4.1 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 第79页 |
3.4.2 模型推导过程 | 第79-81页 |
3.4.3 基于暴露量的患病率计算模型的提出 | 第81-82页 |
3.4.4 模型参数求解 | 第82-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4 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 | 第89-111页 |
4.1 常规二级处理水回用的疾病负担分析 | 第90-100页 |
4.1.1 二级处理水中的典型肠道病原体分布 | 第90-94页 |
4.1.2 二级处理水直接回用的疾病负担计算 | 第94-97页 |
4.1.3 二级处理水回用的病原体灭活需求分析 | 第97-100页 |
4.2 膜分离水回用的疾病负担分析 | 第100-107页 |
4.2.1 膜分离深度处理对典型肠道病原体的去除功效 | 第100-102页 |
4.2.2 膜分离水回用的疾病负担计算 | 第102-106页 |
4.2.3 膜分离水回用的病原体灭活需求分析 | 第106-107页 |
4.3 基于疾病负担的再生水回用安全性评价 | 第107-109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109-111页 |
5 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法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第111-118页 |
5.1 病原体感染风险与疾病负担的关系 | 第111-113页 |
5.2 基于疾病负担量化控制水环境安全的适用性 | 第113-115页 |
5.3 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法的发展前景 | 第115-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18-124页 |
6.1 结论 | 第118-121页 |
6.2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6.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0页 |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