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立法技术考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一章 《唐律疏议》立法技术研究概述 | 第14-28页 |
第一节 《唐律疏议》立法技术与历史法学 | 第14-19页 |
第二节 《唐律疏议》立法技术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一、国内《唐律疏议》立法技术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二、域外《唐律疏议》立法技术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三、《唐律疏议》立法技术研究趋势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唐律疏议》立法技术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唐律疏议》立法技术背景 | 第28-56页 |
第一节 立法技术编撰者背景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立法技术纲领背景 | 第30-42页 |
一、立法技术纲领背景概述 | 第30-33页 |
二、立法技术纲领背景例述 | 第33-42页 |
第三节 立法技术法律背景 | 第42-45页 |
第四节 立法技术社会背景 | 第45-56页 |
一、影响立法技术的历史因素 | 第45-49页 |
二、影响立法技术的经济因素 | 第49页 |
三、影响立法技术的文化因素 | 第49-50页 |
四、影响立法技术的学科因素 | 第50-52页 |
五、影响立法技术的观念因素 | 第52-56页 |
第三章 《唐律疏议》法典校雠学和目录学 | 第56-75页 |
第一节 法典校雠学立法技术 | 第57-65页 |
一、法典校雠学义校法立法技术 | 第58-61页 |
二、法典校雠学类校法立法技术 | 第61-63页 |
三、法典校雠学的学术地位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法典目录学立法技术 | 第65-75页 |
一、法典目录学立法技术起源 | 第65-66页 |
二、法典参照款目立法技术 | 第66-71页 |
三、法典提要立法技术 | 第71-75页 |
第四章 《唐律疏议》法典修辞学、注释学和分类学 | 第75-121页 |
第一节 《唐律疏议》法典修辞学立法技术 | 第75-93页 |
一、修辞学避讳语立法技术 | 第76-81页 |
二、修辞学法典常用语立法技术 | 第81-93页 |
第二节 《唐律疏议》注释学立法技术 | 第93-107页 |
一、注释学疏议立法技术 | 第95-104页 |
二、注释学双注法立法技术 | 第104-105页 |
三、注释学三重法立法技术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唐律疏议》分类学立法技术 | 第107-121页 |
一、分类学比附立法技术 | 第109-117页 |
二、分类学综合类居后立法技术 | 第117-121页 |
第五章 《唐律疏议》其它立法技术 | 第121-135页 |
第一节 儒家经典法律依据立法技术 | 第121-127页 |
一、儒家经典法律依据立法技术概述 | 第122-124页 |
二、直接法律依据功能 | 第124页 |
三、间接法律依据功能 | 第124-125页 |
四、以点带面法律依据功能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援引案例等立法技术 | 第127-135页 |
一、援引案例立法技术 | 第127-128页 |
二、“自由裁量式”立法技术 | 第128-130页 |
三、“囊括式条款”立法技术 | 第130-132页 |
四、互文法立法技术 | 第132-133页 |
五、“比例适当”法立法技术 | 第133-135页 |
结语 | 第135-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