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同步电机论文

永磁同步电机相电流重构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特点第12页
        1.2.2 绕组电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1.2.3 相电流重构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基于脉冲移位法的相电流重构第16-2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相电流重构的原理第16-19页
        2.2.1 母线电流与绕组相电流对应关系第16-17页
        2.2.2 相电流重构盲区分析第17-19页
    2.3 改进措施第19-23页
        2.3.1 脉冲移位法第19-21页
        2.3.2 仿真及实验结果第21-23页
    2.4 过调制情况下的相电流重构策略第23-27页
        2.4.1 矢量控制策略第24页
        2.4.2 相电流重构策略第24-26页
        2.4.3 仿真结果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矢量脉冲插入法的相电流重构第28-41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矢量脉冲插入法第28-31页
        3.2.1 工作原理第28-29页
        3.2.2 伏秒补偿原则第29-30页
        3.2.3 仿真及实验结果第30-31页
    3.3 基于单极性电流传感器的矢量脉冲插入法第31-35页
        3.3.1 工作原理第32-33页
        3.3.2 电压矢量补偿第33-34页
        3.3.3 仿真及实验结果第34-35页
    3.4 低调制区域的处理第35-40页
        3.4.1 简化原则第35-37页
        3.4.2 改进方法第37-39页
        3.4.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基于新型调制技术的相电流重构第41-52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三态脉宽调制技术第41-48页
        4.2.1 第一区域内的调制原理第41-43页
        4.2.2 第二区域内的调制原理第43-45页
        4.2.3 实验结果第45-46页
        4.2.4 不可测量区域分析及改进第46-48页
    4.3 混合脉宽调制技术第48-51页
        4.3.1 工作原理第49页
        4.3.2 相电流重构第49-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基于零矢量时段采样的相电流重构第52-63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零矢量时段电流采样法第52-55页
        5.2.1 工作原理第52-54页
        5.2.2 有效工作区域及适用范围第54-55页
    5.3 混合时段电流采样法第55-57页
        5.3.1 工作原理第55-57页
        5.3.2 过流保护控制策略第57页
    5.4 实验结果第57-58页
    5.5 电流重构的共性误差分析第58-62页
        5.5.1 传感器直流偏置误差第59-61页
        5.5.2 电流采样相位误差第61-62页
    5.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基于电流重构的 PMSM 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第63-70页
    6.1 引言第63页
    6.2 基于双观测器的转子位置速度估算第63-65页
        6.2.1 双观测器的设计第63-64页
        6.2.2 转子的位置和速度估算第64-65页
    6.3 基于反步 MRAS 的转子位置速度估算第65-67页
        6.3.1 MRAS 系统的基本结构第65-66页
        6.3.2 MRAS 逆系统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6.4 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第67-69页
    6.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弱电网下光伏并网逆变器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双谐振耦合的能量与信号传输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