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名词释义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文献研究 | 第14-30页 |
2.1 环境教育场所内涵 | 第14-20页 |
2.1.1 环境教育场所概念 | 第14页 |
2.1.2 环境教育场所分类 | 第14-17页 |
2.1.3 环境教育场所与环境教育 | 第17-19页 |
2.1.4 小结 | 第19-20页 |
2.2 展示内涵与类型 | 第20-26页 |
2.2.1 展示的定义及内涵 | 第20-23页 |
2.2.2 展示类型 | 第23-25页 |
2.2.3 互动式展示 | 第25页 |
2.2.4 动式展示与环境教育 | 第25-26页 |
2.2.5 小结 | 第26页 |
2.3 展示成效评价 | 第26-30页 |
2.3.1 展示效果评价理论 | 第26-27页 |
2.3.2 展示效果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3.3 中国大陆地区关于展示成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28页 |
2.3.4 小结 | 第28-30页 |
3. 研究设计 | 第30-3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3.1.1 北京自然博物馆概况 | 第30-31页 |
3.1.2 博物馆总体任务 | 第31-32页 |
3.1.3 观众使用情况 | 第32页 |
3.2 研究流程 | 第32-34页 |
3.2.1 第一阶段:自然博物馆观众调查 | 第32-33页 |
3.2.2 第二阶段:展示成效评价测量 | 第33-3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3.3.1 展示成效评价方法研究 | 第34-35页 |
3.3.2 展示成效评价方法建立 | 第35-36页 |
3.3.3 展示成效影响因子假设 | 第36页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4. 北京自然博物馆互动式展示成效分析 | 第38-78页 |
4.1 自然博物馆观众使用情况分析 | 第38-45页 |
4.1.1 观众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4.1.2 观众最感兴趣的内容 | 第40-41页 |
4.1.3 各主题展厅满意度 | 第41-42页 |
4.1.4 观众对展示改进的态度 | 第42-43页 |
4.1.5 观展体验满意度 | 第43-45页 |
4.2 展示成效评价——以“动物的奥秘”展厅为例 | 第45-59页 |
4.2.1 调查场所选定说明 | 第45-46页 |
4.2.2 调查流程 | 第46-47页 |
4.2.3 “动物的奥秘”展厅展示统计 | 第47-50页 |
4.2.4 观察对象基本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5 吸引力与持续力 | 第51-55页 |
4.2.6 观众展示偏好 | 第55-57页 |
4.2.7 展示成效评价结果 | 第57-59页 |
4.3 展示成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78页 |
4.3.1 观众特性对展示成效的影响分析 | 第60-65页 |
4.3.2 展示类型对展示成效的影响分析 | 第65-69页 |
4.3.3 观众参观展示行为分析 | 第69-71页 |
4.3.4 文字说明对展示成效的影响分析 | 第71-73页 |
4.3.5 展示空间对展示成效的影响分析 | 第73-78页 |
5. 互动式展示成效评价结论与提升建议 | 第78-86页 |
5.1 自然博物馆互动式展示成效评价结论 | 第78-80页 |
5.1.1 自然博物馆观众基本特性 | 第78页 |
5.1.2 自然博物馆观众整体使用情况 | 第78页 |
5.1.3 “动物的奥秘”展厅展示成效评价结论 | 第78-79页 |
5.1.4 影响展示成效的因素分析结论 | 第79-80页 |
5.2 互动式展示成效提升的关键步骤 | 第80-82页 |
5.2.1 明确观众构成 | 第80页 |
5.2.2 明确展示目标 | 第80-81页 |
5.2.3 检验展示意图与展示呈现的差异 | 第81页 |
5.2.4 保持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 | 第81页 |
5.2.5 图文展板的设计与位置应求恰当 | 第81-82页 |
5.2.6 展示硬件设施设计的优化 | 第82页 |
5.3 互动式展示成效提升建议 | 第82-86页 |
5.3.1 针对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建议 | 第82-84页 |
5.3.2 针对互动体验型环境教育场所展示设施的建议 | 第84-86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8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1 | 第91-93页 |
附录2 | 第93-94页 |
附录3 | 第94-95页 |
附录4 | 第95-96页 |
个人简介 | 第96-97页 |
导师简介 | 第97-98页 |
获得成果清单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