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EA的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风险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0 绪论 | 第10-17页 |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0.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0.2.1 国外危化品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0.2.2 国内危化品运输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0.3 论文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0.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0.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 0.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1 危化品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 1.1 危化品的界定及运输要求 | 第17-20页 | 
| 1.1.1 危险化学品的界定 | 第17-19页 | 
| 1.1.2 危化品运输要求 | 第19-20页 | 
| 1.2 危化品运输风险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 1.2.1 危化品运输风险界定 | 第20页 | 
| 1.2.2 危化品运输风险管理 | 第20-21页 | 
| 1.2.3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 第21页 | 
| 1.2.4 FMEA 发展现状与应用 | 第21-23页 | 
| 1.3 FMEA 风险管理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 1.3.1 FMEA 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23-24页 | 
| 1.3.2 FMEA 执行流程 | 第24-25页 | 
| 2 危化品运输管理现状 | 第25-30页 | 
| 2.1 我国危化品运输管理现状 | 第25-26页 | 
| 2.2 莱德公司背景 | 第26-27页 | 
| 2.3 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管理体系构成 | 第27-30页 | 
| 2.3.1 运输部门组织 | 第27页 | 
| 2.3.2 人员管理 | 第27-28页 | 
| 2.3.3 车辆管理 | 第28-29页 | 
| 2.3.4 流程管理 | 第29-30页 | 
| 3 危化品运输潜在故障分析 | 第30-37页 | 
| 3.1 危化品运输故障模式及原因 | 第30-33页 | 
| 3.1.1 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故障 | 第30-31页 | 
| 3.1.2 车辆设备故障 | 第31页 | 
| 3.1.3 环境风险 | 第31-32页 | 
| 3.1.4 人的失误 | 第32页 | 
| 3.1.5 管理风险 | 第32-33页 | 
| 3.2 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故障模式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3-37页 | 
| 4 基于 FMEA 的风险评估 | 第37-54页 | 
| 4.1 确定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标准 | 第37-39页 | 
| 4.2 分析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故障等级 | 第39-45页 | 
| 4.2.1 分析故障严重度等级 | 第39-44页 | 
| 4.2.2 故障发生频度和探测度 | 第44-45页 | 
| 4.3 评估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风险 | 第45-48页 | 
| 4.3.1 危化品运输风险排序 | 第45-47页 | 
| 4.3.2 识别潜在原因 | 第47-48页 | 
| 4.4 评价结果 | 第48-54页 | 
| 4.4.1 严重度最高的指标分析 | 第48-49页 | 
| 4.4.2 故障发生频度分析 | 第49-50页 | 
| 4.4.3 故障模式的检测难易程度 | 第50-51页 | 
| 4.4.4 风险优先度最高的指标 | 第51-54页 | 
| 5 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风险控制 | 第54-61页 | 
| 5.1 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故障风险应对策略 | 第54-55页 | 
| 5.2 莱德公司危化品运输故障模式具体应对措施 | 第55-61页 | 
| 5.2.1 运输人员的风险应对 | 第55-57页 | 
| 5.2.2 运输车辆的风险应对 | 第57-59页 | 
| 5.2.3 完善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制度 | 第59-61页 | 
| 6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