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16页 |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4.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传统文化对农村妇女参政的影响 | 第16-22页 |
| ·传统"从夫居"婚姻模式的影响 | 第16-18页 |
| ·从夫居的婚姻模式减少了妇女的社会资源 | 第16-17页 |
| ·从夫居的婚姻模式降低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 第17-18页 |
| ·传统"贤妻良母"型家庭道德观念的影响 | 第18-19页 |
| ·女性不同角色的定位难以调和 | 第18-19页 |
| ·传统家庭观念束缚了农村女性参政的积极性 | 第19页 |
|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的制约 | 第19-22页 |
| ·女性更容易失去竞争机会 | 第19-20页 |
| ·人们更容易忽略女性的能力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社会压力对农村妇女参政的影响 | 第22-27页 |
| ·社会舆论的压力 | 第22-24页 |
| ·家庭压力制约着农村妇女的参政程度 | 第22页 |
| ·村民群众的偏见是农村妇女参政的环境障碍 | 第22-23页 |
| ·大众媒体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就业环境的压力 | 第24-27页 |
| ·女性的劳动权益无法得到真正保障 | 第25页 |
| ·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影响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 | 第25页 |
| ·女性就业的自我限制为女性参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农村"力治"的现实对农村妇女参政的影响 | 第27-33页 |
| ·能力治理的制约 | 第27-29页 |
| ·个人能力是农村妇女参政的基础 | 第27-28页 |
| ·集团能力的缺乏是农村妇女参政的现实阻力 | 第28-29页 |
| ·权力治理的限制 | 第29-31页 |
| ·农村现实的权力结构强化了农村妇女的参政弱势 | 第29-30页 |
| ·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妇女参政的制约 | 第30-31页 |
| ·权力之争给农村妇女参政带来的困难 | 第31页 |
| ·暴力治理的影响 | 第31-33页 |
| ·暴力治理模式为农村妇女参政造成心理制约 | 第31-32页 |
| ·暴力治理方式不利于农村妇女参政的实现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公共政策对农村妇女参政的影响 | 第33-38页 |
| ·政策本身的缺陷使得预期效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 第33-34页 |
| ·我国促进妇女参政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和相应的惩罚措施 | 第33-34页 |
| ·权威性的法律政策中对农村妇女参政比例等规定不够具体和细化 | 第34页 |
| ·政策执行中的偏差阻碍了农村妇女参政的进程 | 第34-35页 |
| ·妇女政策的执行主体不明确 | 第34-35页 |
| ·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曲解 | 第35页 |
| ·政府部门与妇联组织等合作的缺乏制约着农村妇女参政的发展 | 第35-38页 |
| ·政府部门合作意识的缺乏制约了农村妇女参政的实现 | 第35-36页 |
| ·妇联组织自身的局限性影响农村妇女参政水平的提高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妇女的自身条件对农村妇女参政的影响 | 第38-42页 |
| ·农村妇女自身的经济水平 | 第38-39页 |
| ·经济基础是农村妇女参政的坚强后盾 | 第38页 |
| ·经济上的从属性制约着政治上的独立性 | 第38-39页 |
| ·农村妇女自身的教育程度 | 第39-40页 |
|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妇女参政的能力和参与方式 | 第39-40页 |
|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更容易影响后代的参政行为 | 第40页 |
| ·农村妇女自身的参政意识 | 第40-42页 |
| ·被动参政的方式制约着农村妇女参政的质量 | 第40-41页 |
| ·参政意识的薄弱降低了农村妇女参政的比例 | 第41-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