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论文的创新 | 第13-15页 |
第2章 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 | 第15-18页 |
2.1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 第15-16页 |
2.2 农村社会治理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3 公众参与理论 | 第16-18页 |
第3章 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主体及参与方式 | 第18-22页 |
3.1 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主体 | 第18-20页 |
3.1.1 农村“两委” | 第18页 |
3.1.2 农村民间组织 | 第18-19页 |
3.1.3 农村精英 | 第19-20页 |
3.1.4 广大农村村民 | 第20页 |
3.2 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方式 | 第20-22页 |
3.2.1 个体参与和团体参与方式 | 第20-21页 |
3.2.2 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方式 | 第21页 |
3.2.3 书面参与和口头参与方式 | 第21-22页 |
第4章 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4.1 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22-23页 |
4.2 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4.2.1 公众自治意识较低,治理参与程度不高 | 第23-24页 |
4.2.2 自治组织自主性不强,村务民主化程度不高 | 第24-26页 |
4.2.3 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 第26-27页 |
4.2.4 农村民间组织发展滞后,参与治理能力欠缺 | 第27-28页 |
4.2.5 农村精英阶层出现断层,治理功能逐渐弱化 | 第28-30页 |
第5章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对策 | 第30-44页 |
5.1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经验 | 第30-33页 |
5.1.1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的“八步工作法” | 第30-31页 |
5.1.2 “八步工作法”的启示 | 第31-33页 |
5.2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理念 | 第33-36页 |
5.2.1 和谐理念: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价值取向 | 第33-34页 |
5.2.2 多元化理念: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主体的要求 | 第34-35页 |
5.2.3 自治理念: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重要特征 | 第35-36页 |
5.3 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公众参与主体的健康成长 | 第36-41页 |
5.3.1 培养广大农村村民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 第36-38页 |
5.3.2 积极引导农村精英阶层发展 | 第38-39页 |
5.3.3 积极培育农村民间组织发展 | 第39-41页 |
5.4 协调农村社会治理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41-44页 |
5.4.1 理顺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5.4.2 协调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矛盾冲突 | 第42-43页 |
5.4.3 提高农村社会治理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度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