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降雨入渗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8页 |
第2章 非饱和土体水流运动基本理论和HYDRUS-2D简介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非饱和土体水流运动基本理论 | 第18-28页 |
2.2.1 土体水的形态 | 第18-19页 |
2.2.2 土体水的能态 | 第19-21页 |
2.2.3 非饱和土水流运动达西定律 | 第21-23页 |
2.2.4 非饱和土水流运动的连续性方程 | 第23-24页 |
2.2.5 非饱和土水流运动的基本方程 | 第24-26页 |
2.2.6 非饱和土体水流运动基本方程的求解条件 | 第26-27页 |
2.2.7 土体水分特征曲线 | 第27-28页 |
2.2.8 非饱和土体导水率 | 第28页 |
2.3 HYDRUS-2D的简介 | 第28-32页 |
2.3.1 Hydrus程序模块组成 | 第29-30页 |
2.3.2 HYDRUS-2D参数设定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试验区概况和土体基本特性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试验区概况 | 第34-41页 |
3.2.1 呈贡段家营试验区 | 第34-38页 |
3.2.2 昭通头寨沟试验区 | 第38-41页 |
3.3 土体基本特性 | 第41-48页 |
3.3.1 土体物理特性 | 第41-45页 |
3.3.2 土体水理特性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大孔隙对植被发育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50-76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大孔隙流的基本理论 | 第51-54页 |
4.2.1 大孔隙定义及分类 | 第51页 |
4.2.2 大孔隙流概况 | 第51-53页 |
4.2.3 染色示踪试验 | 第53-54页 |
4.3 大孔隙对斜坡降雨入渗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54-61页 |
4.3.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4-55页 |
4.3.2 计算模型 | 第55-57页 |
4.3.3 计算工况 | 第57-61页 |
4.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61-74页 |
4.4.1 有无大孔隙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61-66页 |
4.4.2 大孔隙直径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66页 |
4.4.3 大孔隙长度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66-69页 |
4.4.4 大孔隙弯曲率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5 大孔隙密度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70-73页 |
4.4.6 大孔隙群轴向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降雨条件和土体初始含水率对植被发育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76-94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计算模型和工况 | 第77-81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77-80页 |
5.2.2 计算工况 | 第80-81页 |
5.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1-92页 |
5.3.1 降雨强度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82-86页 |
5.3.2 降雨历时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3 降雨雨型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87-88页 |
5.3.4 土体初始含水率对斜坡降雨入渗的影响 | 第88-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7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