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土共同作用下的桩基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 1.1 引言 | 第8-9页 |
| 1.2 桩土相互作用理论 | 第9-17页 |
| 1.2.1 共同作用研究的概况 | 第9-10页 |
| 1.2.2 桩土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分析方法 | 第10-17页 |
| 1.3 桩土荷载传递一般规律 | 第17-20页 |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20-21页 |
| 第2章 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理论 | 第21-37页 |
| 2.1 桩体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21-22页 |
| 2.1.1 结构的线弹性本构模型 | 第21-22页 |
| 2.1.2 单桩非线性工作状态的近似模拟 | 第22页 |
| 2.2 基础视为绝对刚性的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2.3 地基的本构模型 | 第23-30页 |
| 2.3.1 线弹性本构模型 | 第23-26页 |
| 2.3.2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 | 第26-27页 |
| 2.3.3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27-30页 |
| 2.4 桩土之间的接触面单元的选择 | 第30-34页 |
| 2.5 桩筏荷载分担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34-3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单桩与土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 第37-53页 |
| 3.1 ANSYS 软件简介 | 第37-38页 |
| 3.2 ANSYS 中的接触单元及接触算法 | 第38-40页 |
| 3.3 计算模型与参数的选取 | 第40-43页 |
| 3.4 土体压缩模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 3.5 桩身模量的影响 | 第46页 |
| 3.6 单桩 P-S 曲线特征 | 第46-49页 |
| 3.7 单桩的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 | 第49-50页 |
| 3.8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50页 |
| 3.9 算例验证 | 第50-51页 |
| 3.10 本章小节 | 第51-53页 |
| 第4章 群桩与土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 第53-64页 |
| 4.1 带承台的四桩基础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 4.2 土体变形模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 4.3 桩间距的影响 | 第57-58页 |
| 4.4 群桩的 P-S 曲线特征 | 第58-59页 |
| 4.5 承台下土体反力分布及桩土荷载分担比 | 第59-6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5.1 本文的主要总结 | 第64-65页 |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