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2.1 国内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 | 第13-18页 |
1.2.2 金融资产分类用于盈余管理 | 第18-21页 |
1.2.3 贷款减值用于盈余管理 | 第21-23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23-2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6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26-3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2.1.1 盈余管理 | 第26-27页 |
2.1.2 贷款减值准备 | 第27-28页 |
2.2 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28-31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2.2.2 金融危机理论 | 第29-30页 |
2.2.3 会计稳健性和银行业审慎监管要求 | 第30-31页 |
2.3 基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 | 第31-36页 |
2.3.1 金融资产分类的盈余管理空间 | 第31-32页 |
2.3.2 金融资产计量的盈余管理空间 | 第32-33页 |
2.3.3 贷款减值的盈余管理空间 | 第33-36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6-43页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6-38页 |
3.1.1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假设 | 第36页 |
3.1.2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选择假设 | 第36-38页 |
3.2 变量的选取和计量 | 第38-41页 |
3.2.1 被解释变量 | 第38-40页 |
3.2.2 解释变量 | 第40页 |
3.2.3 控制变量 | 第40-41页 |
3.3 盈余管理手段选择的分析模型 | 第41页 |
3.4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41-43页 |
第4章 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4.1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存在性分析 | 第43-44页 |
4.2 描述性统计 | 第44-45页 |
4.2.1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中的变量 | 第44页 |
4.2.2 盈余管理手段选择模型中的变量 | 第44-45页 |
4.3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选择的检验 | 第45-46页 |
4.3.1 盈余管理变量值的计算 | 第45页 |
4.3.2 盈余管理手段选择的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5章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建议 | 第48-52页 |
5.1 逐步实现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 第48-49页 |
5.2 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改进 | 第49-50页 |
5.3 贷款减值的会计准则改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