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窃电及反窃电技术发展的现状 | 第10-11页 |
1.3 潮流追踪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高级量测体系(AMI)与智能电网(SG)简介 | 第13-14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配电网功率量的逆向潮流追踪方法 | 第16-24页 |
2.1 配电网电气参量解析分析 | 第16-18页 |
2.1.1 单电源配网电路的矩阵表示 | 第16-17页 |
2.1.2 配电网络各处电气参量解析式 | 第17-18页 |
2.2 逆向潮流追踪方法 | 第18-21页 |
2.2.1 配电网线损的分解 | 第18-20页 |
2.2.2 配电网节点的负荷汲取功率流的分解 | 第20-21页 |
2.3 小型算例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电流窃电辨识判据 | 第24-34页 |
3.1 负荷支路关联矩阵的形成 | 第24-27页 |
3.1.1 图论的基本知识 | 第24页 |
3.1.2 关联矩阵与回路矩阵 | 第24-27页 |
3.2 窃电初判 | 第27-28页 |
3.3 窃电判据的求解过程 | 第28-29页 |
3.4 三种窃电判据的形式及其分析 | 第29-31页 |
3.4.1 电流判据 | 第29页 |
3.4.2 阻抗判据 | 第29-30页 |
3.4.3 功率判据 | 第30-31页 |
3.5 AMI的关键计量技术 | 第31-33页 |
3.5.1 时间同步 | 第31页 |
3.5.2 远程校正 | 第31-32页 |
3.5.3 电能计量误差分析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算例仿真 | 第34-55页 |
4.1 窃电判据算例 | 第34-41页 |
4.2 逆向潮流追踪算例 | 第41-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77页 |
附录一 负荷1至负荷3,负荷4至负荷16的负荷损耗分布系数表 | 第61-69页 |
附录二 负荷1至负荷3,负荷4至负荷16的负荷-汲取功率流分布系数表 | 第69-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