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0.1 选题缘由与背景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0.3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清代规范田地买卖契约的相关律例 | 第12-21页 |
1.1 清代律例对田地买卖契约类型的规制 | 第12-16页 |
1.1.1 田地所有权的转移:绝卖 | 第12-15页 |
1.1.2 附有回赎条件的买卖契约:直卖 | 第15-16页 |
1.2 清代律例对田地买卖契税的规制 | 第16-17页 |
1.3 清代律例对田地买卖契约主体资格的规制 | 第17-19页 |
1.3.1 田地买卖契约的适格主体 | 第17-18页 |
1.3.2 田地买卖契约的非适格主体 | 第18-19页 |
1.4 清代律例对田地买卖契约客体的规制 | 第19-21页 |
1.4.1 清代律例允许民间买卖的田地 | 第19页 |
1.4.2 清代律例禁止民间买卖的田地 | 第19-21页 |
2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的构成 | 第21-29页 |
2.1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中涉及的适格与非适格主体 | 第21-22页 |
2.1.1 严格的男性家长制 | 第21页 |
2.1.2 妇女也可单独作为立契的主体 | 第21-22页 |
2.2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中涉及的买卖客体 | 第22-24页 |
2.2.1 自置民田、垦田 | 第22-23页 |
2.2.2 民官田 | 第23页 |
2.2.3 分授民田 | 第23页 |
2.2.4 祀田 | 第23-24页 |
2.3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的内容 | 第24-25页 |
2.3.1 田地买卖契约的性质是法定内容 | 第24页 |
2.3.2 田地买卖契约的一般内容 | 第24-25页 |
2.4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中的“中人”现象 | 第25-28页 |
2.4.1 清代浙东“中人”现象的起源 | 第26页 |
2.4.2 清代浙东“中人”的担当 | 第26-27页 |
2.4.3 清代浙东“中人”的作用 | 第27-28页 |
2.5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附属契约:除票 | 第28-29页 |
3 对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的分析 | 第29-33页 |
3.1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立契原因 | 第29-30页 |
3.1.1 缺粮乏银正用 | 第29页 |
3.1.2 起造祖堂乏用 | 第29-30页 |
3.1.3 丧之用 | 第30页 |
3.2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的特点 | 第30-33页 |
3.2.1 买卖双方地位不对等 | 第30页 |
3.2.2 从格式固定化到内容形式化 | 第30-31页 |
3.2.3 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 第31-33页 |
4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的现代启示 | 第33-39页 |
4.1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中反映的问题 | 第33-34页 |
4.1.1 国家法规制难以奏效 | 第33页 |
4.1.2 违约责任的缺失 | 第33-34页 |
4.2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中的现代法律精神 | 第34-39页 |
4.2.1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的订立符合现代合同成立的基本要素 | 第34-36页 |
4.2.2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 第36-37页 |
4.2.3 清代浙东田地买卖契约反映的具体的现代法律精神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