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3-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2 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 2.1 低碳经济 | 第16-18页 |
| 2.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16-17页 |
| 2.1.2 低碳经济的特征 | 第17-18页 |
| 2.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第18页 |
| 2.3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2.3.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 2.3.3 脱钩理论 | 第2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3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 第21-37页 |
| 3.1 低碳经济发展成熟度模型介绍 | 第21-23页 |
| 3.1.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涵 | 第21页 |
| 3.1.2 低碳发展成熟度等级 | 第21-22页 |
| 3.1.3 低碳发展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 | 第22-23页 |
| 3.2 低碳发展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27页 |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3-24页 |
| 3.2.2 选取评价指标的依据 | 第24页 |
| 3.2.3 指标体系框架 | 第24-25页 |
| 3.2.4 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25-27页 |
| 3.3 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第27-36页 |
| 3.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7-29页 |
|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9-33页 |
| 3.3.3 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成熟度测量及等级判断 | 第33-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第37-47页 |
| 4.1 江西省主体功能区概况 | 第37-43页 |
| 4.1.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划分 | 第37-38页 |
| 4.1.2 江西省各类主体功能区低碳经济发展条件差异性分析 | 第38-43页 |
| 4.2 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第43-46页 |
| 4.2.1 重点开发区产业低碳化发展模式 | 第43-44页 |
| 4.2.2 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 第44-45页 |
| 4.2.3 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贸易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途径 | 第47-49页 |
| 5.1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 第47页 |
| 5.2 优化农业布局,发展循环农业 | 第47-48页 |
| 5.3 发挥生态功能区森林碳汇潜力 | 第48-4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