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11页 |
第一部分:AJCC甲状腺癌TNM分期的更新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评估的影响 | 第11-20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2 对象和方法 | 第12-1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2 方法 | 第12-13页 |
3 结果 | 第13-16页 |
3.1 根据第7版AJCC/TNM分期系统得到的分期结果 | 第13页 |
3.2 根据第8版AJCC/TNM分期系统得到的分期结果 | 第13页 |
3.3 两版术后死亡风险分期结果比较 | 第13-16页 |
4 讨论 | 第16-19页 |
5 结论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泌乳素水平的研究 | 第20-30页 |
6 前言 | 第20页 |
7 对象和方法 | 第20-22页 |
7.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7.2 方法 | 第21-22页 |
8 结果 | 第22-27页 |
8.1 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甲状腺癌组基线资料、结节特性及血清泌乳素水平等比较(表8.1) | 第22-23页 |
8.1.1 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甲状腺癌组基线资料比较 | 第22页 |
8.1.2 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甲状腺癌组结节特性比较 | 第22页 |
8.1.3 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甲状腺癌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率及TSH水平比较 | 第22页 |
8.1.4 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和甲状腺癌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2-23页 |
8.2 甲状腺良性结节组各亚组间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表 8.2) | 第23-24页 |
8.2.1 根据结节大小分组并比较各组血清泌乳素水平 | 第23页 |
8.2.2 单病灶组和多病灶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3-24页 |
8.2.3 单侧病灶组和双侧病灶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4页 |
8.2.4 病理证实合并HT组和未合并HT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4页 |
8.2.5 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4页 |
8.3 甲状腺癌组各亚组间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表 8.3) | 第24-27页 |
8.3.1 根据结节大小及是否存在腺外侵袭分组并比较各组血清泌乳素水平 | 第25页 |
8.3.2 单病灶组和多病灶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5页 |
8.3.3 单侧病灶组和双侧病灶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5页 |
8.3.4 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组并比较各组血清泌乳素水平 | 第25页 |
8.3.5 病理证实合并HT组和未合并HT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5页 |
8.3.6 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 第25-27页 |
9 讨论 | 第27-29页 |
10 结论 | 第29-30页 |
对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综述1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36-47页 |
1.1 死亡风险评估 | 第36-37页 |
1.2 复发风险评估 | 第37-38页 |
1.3 动态风险评估 | 第38-39页 |
1.4 分子标志物在其中的可能作用 | 第39-40页 |
1.5 本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综述2 泌乳素研究新进展—全长泌乳素裂解片段16kDa泌乳素 | 第47-59页 |
2.1 16 k Da PRL的产生 | 第47-48页 |
2.2 16 k Da PRL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理 | 第48-49页 |
2.3 16 k Da PRL与围产期心肌病 | 第49-50页 |
2.4 16 k Da PRL与其他疾病 | 第50页 |
2.5 16 k Da PRL的血清检测 | 第50-51页 |
2.6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