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18页 |
1.1 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第10-11页 |
1.1.1 代谢物质堆积学说 | 第10页 |
1.1.2 衰竭学说 | 第10页 |
1.1.3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 第10页 |
1.1.4 保护性抑制学说 | 第10页 |
1.1.5 突变理论 | 第10-11页 |
1.1.6 自由基损伤学说 | 第11页 |
1.1.7 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 | 第11页 |
1.2 现代医学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研究 | 第11页 |
1.2.1 营养学方法 | 第11页 |
1.2.2 物理学方法 | 第11页 |
1.3 祖国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第11-13页 |
1.3.1 运动性疲劳的病名认识 | 第11页 |
1.3.2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认识 | 第11-12页 |
1.3.3 运动性疲劳的病机认识 | 第12-13页 |
1.4 针灸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 第13-16页 |
1.4.1 针灸对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 第13页 |
1.4.2 针灸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调节 | 第13-14页 |
1.4.3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的调节 | 第14页 |
1.4.4 改善能量代谢,稳定机体内环境 | 第14-15页 |
1.4.5 缓解延迟性肌肉疼痛(DOMS),消除运动性疲劳 | 第15页 |
1.4.6 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缓解中枢疲劳 | 第15-16页 |
1.5 耳穴的介绍 | 第16-18页 |
1.5.1 耳穴的治病原理 | 第16-17页 |
1.5.2 耳穴的优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8-29页 |
2.1 基础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1.1 受试对象来源 | 第18页 |
2.1.2 受试对象选择 | 第18-19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1.4 观测指标 | 第20页 |
2.1.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页 |
2.1.6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2.2 结果 | 第20-24页 |
2.2.1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K活性的变化 | 第20-21页 |
2.2.2 治疗前后两组血BUN浓度的变化 | 第21页 |
2.2.3 治疗前后各组反应时变化 | 第21-22页 |
2.2.4 治疗前后两组RPE值比较 | 第22-23页 |
2.2.5 治疗前后各组症状评分比较 | 第23页 |
2.2.6 各组症状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2.3 讨论 | 第24-29页 |
2.3.1 耳穴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2.3.2 选穴依据 | 第25-26页 |
2.3.3 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附录 | 第33-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