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3-1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2.1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 第13页 |
1.2.2 血液化验 | 第13页 |
1.2.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第13-14页 |
1.2.4 血管内超声检查 | 第14-15页 |
1.2.5 生物学标志物的测定 | 第15页 |
1.2.6 统计学方法 | 第15-16页 |
2 结果 | 第16-24页 |
2.1 ACS及SAP患者临床资料 | 第16-19页 |
2.1.1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2.1.2 两组患者iMap-血管内超声结果比较 | 第16-19页 |
2.1.3 两组患者生物标志物比较 | 第19页 |
2.2 斑块破裂组、易损斑块组与无易损斑块组患者临床资料 | 第19-23页 |
2.2.1 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2.2.2 三组患者iMap-血管内超声结果比较 | 第20-22页 |
2.2.3 三组患者生物标志物比较 | 第22-23页 |
2.3 斑块成分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页 |
2.4 易损斑块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3 讨论 | 第24-30页 |
3.1 易损斑块的形态学特征 | 第24-25页 |
3.2 易损斑块与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 第25-30页 |
3.2.1 hs-C反应蛋白 | 第25-27页 |
3.2.2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27-28页 |
3.2.3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 | 第28-29页 |
3.2.4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 第29-30页 |
4 小结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41页 |
综述 | 第41-5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