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特性评价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分子印迹技术发展简介 | 第9-10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第10-12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 | 第10-11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方法 | 第11-12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12-16页 |
·溶剂的选择 | 第13页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13-14页 |
·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14-15页 |
·引发剂和引发方式 | 第15-16页 |
·模板分子的选择 | 第16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6-21页 |
·本体聚合法 | 第16-17页 |
·原位聚合法 | 第17页 |
·悬浮聚合法 | 第17-18页 |
·乳液聚合法 | 第18页 |
·沉淀聚合法 | 第18页 |
·种子溶胀聚合法 | 第18-20页 |
·表面印迹法 | 第20-21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表征 | 第21-22页 |
·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法 | 第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1页 |
·电势测定法 | 第21-22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第22-25页 |
·用于药物分析与分离 | 第22-23页 |
·用于固相萃取剂 | 第23-24页 |
·用于仿生传感器方面 | 第24页 |
·用于酶催化方面 | 第24-2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5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在极性溶剂中的制备 | 第26-37页 |
·前言 | 第2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27页 |
·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 第27页 |
·分析与表征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27-28页 |
·种子溶胀机理 | 第28-2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影响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形态的因素 | 第30-3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及吸附特性 | 第37-48页 |
·前言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38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及非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38页 |
·分析与表征 | 第38-39页 |
·白藜芦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页 |
·虎杖甙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页 |
·测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吸附动力学 | 第39-40页 |
·测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识别性能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白藜芦醇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0-41页 |
·虎杖甙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页 |
·白藜芦醇与功能单体的结合机理分析 | 第41-44页 |
·核桃式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44页 |
·MIPMs 对白藜芦醇的吸附动力学 | 第44-45页 |
·MIPMs 的结合特性 | 第45-46页 |
·MIPMs 的选择性吸附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大黄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特性表征 | 第48-60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49页 |
·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 第4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及非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49-50页 |
·大黄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0页 |
·大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0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分析与表征 | 第51页 |
·测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吸附性能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大黄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1页 |
·大黄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1-52页 |
·大黄酸与α-甲基丙烯酸的作用预测 | 第52-54页 |
·核桃式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第54-55页 |
·MIPMs 对大黄酸的吸附动力学 | 第55-56页 |
·MIPMs 的结合特性 | 第56-58页 |
·MIPMs 的选择性吸附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