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巡回审判的形成 | 第10-24页 |
第一节 巡回审判的起源 | 第10-15页 |
一、发源地——英国 | 第10-12页 |
二、对其它国家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 第12-14页 |
三、中西方巡回审判的区别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巡回审判在中国的形成 | 第15-24页 |
一、广州国民政府的首次尝试 | 第15-17页 |
二、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群众路线 | 第17-23页 |
三、我国巡回审判的成因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巡回审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 | 第24-37页 |
第一节 建国后的几经废兴 | 第24-32页 |
一、恢复期(1949.10~1958.3) | 第25-29页 |
二、动荡期(1958.3~1979.7) | 第29-30页 |
三、复兴期(1979.7~)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城市人民法院的新型探索——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为例 | 第32-37页 |
一、设立动因 | 第33-34页 |
二、主要做法 | 第34-36页 |
三、工作成效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关于巡回审判的若干问题 | 第37-50页 |
第一节 巡回审判的功能分析 | 第37-41页 |
一、便利民众诉讼,有效减轻诉累 | 第38页 |
二、指导人民调解,促进矛盾化解 | 第38-39页 |
三、扩大法制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 第39-40页 |
四、节 约司法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巡回审判的合理性分析 | 第41-4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二、地理因素 | 第42-43页 |
三、人文因素 | 第43-45页 |
四、政治因素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关于巡回审判的其它构想 | 第47-50页 |
一、巡回审判的定性问题 | 第47-48页 |
二、巡回法庭的定位问题 | 第48-49页 |
三、巡回审判的适用审级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