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制度的定位 | 第12-19页 |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的性质 | 第12-16页 |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与现行制度的关系 | 第16-19页 |
二、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制度的缘由 | 第19-28页 |
(一)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倡导 | 第19-20页 |
(二)协商制度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具有特殊价值 | 第20-23页 |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救济中协商应前置于诉讼 | 第23-24页 |
(四)生态环境损害的特殊性要求 | 第24-26页 |
(五)顺应国际趋势 | 第26-28页 |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制度的内容 | 第28-37页 |
(一)协商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的主体 | 第29-32页 |
(三)协商主体权利义务的配置 | 第32-34页 |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构成要素 | 第34-36页 |
(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效力保障 | 第36-37页 |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制度的运行 | 第37-46页 |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的启动条件 | 第37-41页 |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行为的监督 | 第41-43页 |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协商的终止 | 第43-44页 |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执行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