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视角下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村庄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2-14页 |
1.2.1 村庄 | 第12-13页 |
1.2.2 “都市农业”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 国外乡村发展研究和实践 | 第14-17页 |
1.3.1 国外乡村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 第15-17页 |
1.4 国内乡村研究和实践 | 第17-20页 |
1.4.1 国内乡村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1.4.2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 第18-20页 |
1.5 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1.5.1 田园城市理论 | 第20-21页 |
1.5.2 城乡融合理论 | 第21-22页 |
1.5.3 乡村社区理论 | 第22-23页 |
1.6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1 研究范围 | 第23-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8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9 小结 | 第26-27页 |
2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都市农业的形成 | 第27-35页 |
2.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29页 |
2.1.1 农业经济为主的城市阶段 | 第27页 |
2.1.2 工业经济为主的城市阶段 | 第27-28页 |
2.1.3 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阶段 | 第28-29页 |
2.2 农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29-31页 |
2.2.1 农业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演变 | 第29-31页 |
2.2.2 农业与城市发展的未来关系选择 | 第31页 |
2.3 都市农业的发展与作用 | 第31-34页 |
2.3.1 都市农业的产生 | 第31-32页 |
2.3.2 都市农业的特征 | 第32-33页 |
2.3.3 都市农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3 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建设 | 第35-47页 |
3.1 西咸新区建设概况 | 第35-42页 |
3.1.1 背景解读 | 第35-36页 |
3.1.2 发展概况 | 第36-38页 |
3.1.3 发展特征 | 第38-39页 |
3.1.4 空间特点 | 第39-42页 |
3.2 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 | 第42-44页 |
3.2.1 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背景 | 第42页 |
3.2.2 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优势 | 第42-43页 |
3.2.3 西咸新区都市农业体系建构 | 第43-44页 |
3.3 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下的城乡关系解析 | 第44-46页 |
3.3.1 融合的城乡空间布局 | 第44-45页 |
3.3.2 互动的城乡功能定位 | 第45页 |
3.3.3 整体的城乡生态环境 | 第45页 |
3.3.4 一体的城乡基础设施 | 第45页 |
3.3.5 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 | 第45-46页 |
3.3.6 集约的城乡土地利用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4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村庄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第47-95页 |
4.1 泾河新城发展概况 | 第47-52页 |
4.1.1 发展背景分析 | 第47页 |
4.1.2 现状分析 | 第47-51页 |
4.1.3 发展定位和目标 | 第51页 |
4.1.4 新城村庄发展的意义 | 第51-52页 |
4.2 城市发展过程中村庄空间的演变及特征 | 第52-59页 |
4.2.1 村庄空间发展的类型 | 第52-55页 |
4.2.2 村庄空间发展特征比较 | 第55-57页 |
4.2.3 村庄空间发展的演变过程 | 第57-59页 |
4.3 现阶段村庄空间改造模式及问题 | 第59-63页 |
4.3.1 城中村阶段村庄空间改造研究 | 第59-61页 |
4.3.2 城外村阶段村庄空间改造研究 | 第61-62页 |
4.3.3 现阶段村庄空间改造中的问题 | 第62-63页 |
4.4 泾河新城发展背景下村庄发展机遇与挑战 | 第63-66页 |
4.4.1 泾河新城都市农业发展总结 | 第63-64页 |
4.4.2 泾河新城村庄发展机遇 | 第64-65页 |
4.4.3 泾河新城村庄发展面临挑战 | 第65-66页 |
4.5 “社区型村庄”空间模式的提出与构建 | 第66-72页 |
4.5.1 “社区型村庄”提出的背景 | 第66页 |
4.5.2 “社区型村庄”的定义及其构成 | 第66-68页 |
4.5.3 “社区型村庄”的特征和优势 | 第68-71页 |
4.5.4 “社区型村庄”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 第71-72页 |
4.6 “社区型村庄”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 第72-88页 |
4.6.1 “社区型村庄”的发展目标 | 第72-73页 |
4.6.2 “社区型村庄”规划发展原则 | 第73-74页 |
4.6.3 “社区型村庄”布局形态构想 | 第74-78页 |
4.6.4 “社区型村庄”社会形态构想 | 第78-80页 |
4.6.5 “社区型村庄”产业构想 | 第80-81页 |
4.6.6 “社区型村庄”功能及建筑形态构想 | 第81-88页 |
4.7 “社区型村庄”发展策略与保障机制 | 第88-93页 |
4.7.1 创建基于城市产业的安置新路径 | 第88-90页 |
4.7.2 构建基于城市生活的补偿新模式 | 第90-92页 |
4.7.3 构建利益平衡的安置开发模式 | 第92-93页 |
4.8 小结 | 第93-95页 |
5“社区型村庄”模式在规划中的适用性研究 | 第95-105页 |
5.1 泾河新城的村庄概况 | 第95-99页 |
5.1.1 村庄规模 | 第95-96页 |
5.1.2 村庄分布 | 第96-97页 |
5.1.3 村庄建设 | 第97-98页 |
5.1.4 公共服务设施 | 第98-99页 |
5.1.5 产业结构和农民经济来源 | 第99页 |
5.2 泾河新城“社区型村庄”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 第99-103页 |
5.2.1 泾河新城现状村庄归类 | 第99-100页 |
5.2.2 村庄安置方案 | 第100-102页 |
5.2.3 泾河新城“社区型村庄”社区总体布局 | 第102-103页 |
5.3 小结 | 第103-105页 |
6 结论 | 第105-10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5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13-117页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