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蔬菜轮作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1.1.1 轮作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蔬菜轮作倒茬原则 | 第10-11页 |
1.1.3 蔬菜轮作效益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 露地蔬菜连作障碍现状 | 第11-14页 |
1.2.1 连作和连作障碍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连作障碍的危害 | 第12-14页 |
1.3 高山地区蔬菜轮作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太白高山十字花科蔬菜不同轮套作模式土壤中根肿病菌孢子数及pH值的观察测定 | 第16-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2.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 第16页 |
2.1.2 试验作物及品种 | 第16页 |
2.1.3 试验仪器及药品 | 第16页 |
2.1.4 试验设计 | 第16-18页 |
2.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页 |
2.1.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2.2.1 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数的观察测定结果 | 第19-20页 |
2.2.2 不同轮套作模式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数的观察测定结果 | 第20-25页 |
2.2.3 不同试验田块pH值分析 | 第25-26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6-29页 |
2.3.1 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数的观察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2.3.2 不同试验田块土壤中pH值测定结果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太白高山蔬菜不同轮(间)作模式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 第29-47页 |
3.1 1年1茬,或1年2茬轮作模式、配套技术及效益分析 | 第29-30页 |
3.1.1 大白菜、中晚熟甘蓝与架豆轮作模式 | 第29页 |
3.1.2 大白菜、早熟甘蓝与结球生菜轮作模式 | 第29-30页 |
3.2 1年2茬轮作模式、配套技术及效益分析 | 第30-38页 |
3.2.1 大白菜、萝卜与菜豆轮作 | 第30-31页 |
3.2.2 甘蓝、花椰菜、青花菜与西葫芦、板栗南瓜轮作 | 第31-32页 |
3.2.3 十字花科蔬菜与结球生菜、莴笋、芹菜轮作 | 第32-33页 |
3.2.4 洋葱、蒜苗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 第33-34页 |
3.2.5 十字花科蔬菜与洋葱、蒜苗轮作 | 第34-35页 |
3.2.6 马铃薯、甜(糯)玉米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 第35-36页 |
3.2.7 大白菜、早熟甘蓝与辣椒轮作 | 第36-37页 |
3.2.8 冬瓜与大白菜、萝卜轮作 | 第37页 |
3.2.9 十字花科蔬菜与压青冬小麦轮作 | 第37-38页 |
3.3 菜菜套种模式、配套技术及效益分析 | 第38-39页 |
3.3.1 西葫芦和娃娃菜套种 | 第38页 |
3.3.2 西葫芦和结球生菜套种 | 第38-39页 |
3.3.3 大白菜和莴笋、结球生菜套种 | 第39页 |
3.4 菜粮年际间轮作模式、配套技术及效益分析 | 第39-41页 |
3.4.1 冬小麦与娃娃菜、萝卜轮作 | 第39-40页 |
3.4.2 春玉米与大白菜(娃娃菜)、萝卜、菠菜、香菜轮作 | 第40-41页 |
3.5 综合效益分析 | 第41-46页 |
3.6 讨论与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适宜太白高山地区几种蔬菜轻简高效轮作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 | 第47-51页 |
4.1 十字花科蔬菜与结球生菜、莴笋、芹菜轮作模式 | 第47-48页 |
4.1.1 茬口安排 | 第47页 |
4.1.2 品种选择 | 第47页 |
4.1.3 栽培技术要点 | 第47-48页 |
4.2 蒜苗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模式 | 第48-49页 |
4.2.1 茬口安排 | 第48页 |
4.2.2 品种选择 | 第48-49页 |
4.2.3 栽培技术要点 | 第49页 |
4.3 大白菜和莴笋、结球生菜套种模式 | 第49-51页 |
4.3.1 茬口安排 | 第49页 |
4.3.2 品种选择 | 第49-50页 |
4.3.3 套种模式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