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7页 |
第二章 “两法”衔接的提出及其由来 | 第17-28页 |
一、“两法”衔接议题的引出 | 第17-19页 |
二、“两法”不衔接的实体法根源 | 第19-24页 |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刑法立法模式 | 第19-21页 |
(二)我国的行政犯罪立法模式 | 第21-23页 |
(三)我国行政犯罪立法模式的不足 | 第23-24页 |
三、“两法”不衔接的程序机制原因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推进“两法”衔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28-33页 |
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行政刑法理论探讨 | 第28-29页 |
二、本世纪初政府关于“两法”衔接的立法规定 | 第29页 |
三、十八大以来对“两法”衔接的积极探索 | 第29-33页 |
第四章 “两法”衔接中的国家机关组织结构与职能问题 | 第33-38页 |
一、“两法”衔接涉及的主要国家机关 | 第33-34页 |
二、“两法”衔接机制中的组织结构与职能问题 | 第34-38页 |
(一)信息不对称,职能发挥受限 | 第34-35页 |
(二)外部条块分割,职能边界不明确 | 第35-36页 |
(三)内部结构性失范,缺乏有效整合 | 第36页 |
(四)目标冲突,缺乏沟通协作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加强“两法”衔接的机构职能优化建议 | 第38-53页 |
一、互联共享,建设大数据平台 | 第38-40页 |
二、厘清定位,明确职能边界 | 第40-46页 |
(一)法制办的协调者定位 | 第40-41页 |
(二)公安机关的联结者定位 | 第41-42页 |
(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者定位 | 第42-44页 |
(四)人民法院的仲裁者定位 | 第44-45页 |
(五)纪委监察委的行政监察者角色 | 第45-46页 |
三、流程再造,减少横向壁垒 | 第46-53页 |
(一)设立联络员,整合公安取证与行政执法调查 | 第47-50页 |
(二)检警协同,整合立案、侦查与对应的监督职能 | 第50-51页 |
(三)探索行政执法机关直接移送案件的直诉模式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推进“两法”衔接的组织结构优化对策 | 第53-62页 |
一、系统设计,整合内设机构 | 第53-55页 |
二、合作治理,优化关系结构 | 第55-57页 |
三、明确激励,强化外部监督 | 第57-62页 |
(一)行政与司法之间的相互监督 | 第59页 |
(二)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督促 | 第59-60页 |
(三)专门机构的监督 | 第60-61页 |
(四)内部严格贯彻决策、执行、监督的三分制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