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变价过渡金属化合物载体对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锂硫电池第11-12页
        1.1.1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第11页
        1.1.2 锂硫电池的主要问题第11-12页
        1.1.3 穿梭机制第12页
    1.2 硫正极的发展第12-19页
        1.2.1 纯硫正极材料第12页
        1.2.2 硫-碳复合材料第12-16页
            1.2.2.1 硫-微孔碳复合材料第13页
            1.2.2.2 硫-介孔碳复合材料第13-14页
            1.2.2.3 硫-中空碳球复合材料第14页
            1.2.2.4 硫-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第14页
            1.2.2.5 硫-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第14-15页
            1.2.2.6 硫-石墨烯/石墨烯氧化物复合材料第15-16页
        1.2.3 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第16-18页
            1.2.3.1 硫-聚丙烯腈复合材料第16-17页
            1.2.3.2 硫-聚吡咯复合材料第17页
            1.2.3.3 硫-聚苯胺复合材料第17-18页
            1.2.3.4 硫-其他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第18页
        1.2.4 硫-金属氧化/硫化物复合材料第18-19页
    1.3 总结与展望第19-20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第20-21页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1-25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21-23页
        2.1.1 主要实验药品、试剂及耗材第21-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2.2 本论文用到的表征第23页
    2.3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第23页
    2.4 吸附实验第23-25页
第三章 LiMn_2O_4对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作用研究第25-35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实验部分第25-26页
        3.2.1 S/LiMn_2O_4复合材料合成及电极制备第25-26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第26-34页
        3.3.1 TG分析第26页
        3.3.2 SEM及Mapping分析第26-27页
        3.3.3 吸附对比及粒径分析第27-28页
        3.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第28-30页
        3.3.5 XPS分析第30页
        3.3.6 CVs及充放电曲线分析第30-32页
        3.3.7 循环性能分析第32-33页
        3.3.8 锂离子电导率分析第33-34页
    3.4 本章总结第34-35页
第四章 VPO_4及VOPO_4对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作用研究第35-47页
    4.1 前言第35页
    4.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4.2.1 VPO_4的制备第35页
        4.2.2 VOPO_4的制备第35页
        4.2.3 S/(VPO_4+CNTs)和S/(VOPO_4+CNTs)电极制备第35-36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36-46页
        4.3.1 XRD及TG分析第36-38页
        4.3.2 SEM及Mapping分析第38页
        4.3.3 吸附对比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比分析第38-39页
        4.3.4 红外光谱分析第39-42页
        4.3.5 XPS分析第42-43页
        4.3.6 CVs及充放电曲线分析第43-45页
        4.3.7 循环性能分析第45-46页
    4.4 本章总结第46-47页
第五章 α-MoO_3对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作用研究第47-61页
    5.1 前言第47页
    5.2 实验部分第47-48页
        5.2.1 α-MoO_3的制备第47页
        5.2.2 S/(α-MoO_3+CNTs)正极材料的制备第47-48页
        5.2.3 计算方法第48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第48-59页
        5.3.1 XRD及TG分析第48-50页
        5.3.2 SEM及Mapping分析第50-51页
        5.3.3 吸附对比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比分析第51-52页
        5.3.4 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分析第52-53页
        5.3.5 XPS分析第53-54页
        5.3.6 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第54-56页
        5.3.7 CVs及充放电曲线分析第56-57页
        5.3.8 循环性能分析第57-59页
        5.3.9 容量对比第59页
    5.4 本章总结第59-6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6.1 总结第61-62页
    6.2 展望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桥级联型储能系统模块化独立控制研究
下一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及其界面层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