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史论文

清代白盐井盐业与市镇文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2页
图表目录第12-14页
绪论第14-28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6页
    二、学术研究现状综述第16-25页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25-28页
第一章 清代白盐井井盐资源与盐业开发第28-77页
    一、白盐井自然环境与井盐资源形成第28-32页
        (一) 自然地理环境第28-29页
            1. 地形与河流第28页
            2. 气候与土地资源第28-29页
        (二) 井盐资源的形成第29-32页
            1. 清代滇中盐井地理分布第29-30页
            2. 成盐地质条件第30-32页
    二、盐井地理分布沿革与食盐产量第32-42页
        (一) 清代盐井地理分布沿革第33-36页
            1. 区内盐井分布与命名第33页
            2. 区内盐井变迁沿革第33-36页
        (二) 清代各时期的井卤与食盐产量分析第36-42页
            1. 各井出卤数与煎盐额数第36-38页
            2. 清代各时期产盐量第38-42页
    三、白盐井食盐运销的空间结构第42-59页
        (一) 清代白盐井食盐销售区域与销量第43-56页
            1. 清初康雍年间销售区域与销量第44-47页
            2. 清代乾隆至咸丰初年的销售区域与销量第47-54页
            3. 清末官方的再介入与食盐运销第54-56页
        (二) 白盐井食盐产、销与地区人口变迁关系第56-59页
            1. 食盐运销与人口变化第56-58页
            2. 白盐井食盐与销售区内人口变化趋势第58-59页
    四、白盐井地域特色明显的盐业生产技术第59-71页
        (一) 盐井位置的选择与技术第60-63页
            1. 陆地盐井第60-62页
            2. 河中沙井第62-63页
        (二) 淡水、咸水的分离与汲取技术第63-67页
            1. 地下淡水和咸水的分离第64-65页
            2. 地下淡水和咸水的汲取第65-67页
        (三) 制盐流程与技术第67-71页
            1. 卤水提纯——晒卤棚第67-68页
            2. 熬波成盐——“一窝蜂”第68-70页
            3. 成品盐制作——团盐第70-71页
    五、白盐井官方管理与灶户生产组织第71-77页
        (一) 官方管理盐务——盐课提举司第71-74页
            1. 清代以前官方管理盐务第71-72页
            2. 清代官方盐务管理第72-74页
        (二) 半官半民性质的灶户生产组织惯制——“一百二十户头”第74-77页
            1. “一百二十户头”制第74-75页
            2. 灶户组织与市镇管理第75-77页
第二章 清代白盐井市镇的形成第77-92页
    一、清代以前白盐井盐业与史地沿革第77-83页
        (一) 两汉魏晋盐泉汲卤时期第77-79页
            1. 两汉史料记载中的白盐井第77-78页
            2. 魏晋史料记载中的白盐井第78-79页
        (二) 唐宋凿井汲卤时期第79-82页
            1. 唐代史料记载中的白盐井第79-81页
            2. 两宋时期白盐井盐业第81-82页
        (三) 元明时期的专职盐务管理机构第82-83页
            1. 元代大理路白盐城榷税官第82页
            2. 明代白盐井盐课提举司第82-83页
    二、清代地区社会经济变革与云南盐业资源开发第83-86页
        (一) 清代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与盐业开发时空演变第83-86页
            1. 清代云南地区社会经济第83-84页
            2. 清代云南井盐开发空间格局与演变第84-86页
    三、资源行业聚集效应与市镇兴起第86-90页
        (一) 资源行业聚集效应与市镇人口第86-88页
            1. 资源行业聚集效应与人口汇集第86页
            2. 清代白盐井人口结构与规模第86-88页
        (二) 白盐井商业贸易与对外交往第88-90页
            1. 农业资源稀缺的白盐井第88页
            2. 白盐井商业贸易与对外交流第88-90页
    四、市镇区位优势的形成与巩固第90-92页
        (一) 市镇区位优势形成第90-91页
            1. 地理环境与食盐运销第90页
            2. 食盐供应与市场区位优势第90-91页
        (二) 区位优势的巩固第91-92页
            1. 政府盐务管理改革第91页
            2. 政府强化控制与市场第91-92页
第三章 白盐井市镇文化建构与变迁第92-152页
    一、基于盐井志记载中的市镇空间结构形态与布局第92-109页
        (一) 地理环境与市镇空间结构布局思想第93-97页
            1. “带状”簇群式布局第93-95页
            2. “金城水”式布局第95-97页
        (二) 盐井志地图中的山川定位与空间文化第97-101页
            1. 山川构图文化第97页
            2. 井志地图山川定位与空间构图分析第97-101页
        (三) 空间结构组成第101-109页
            1. 盐业生产活动与市镇管理第101-102页
            2. 街区布局与街道建设第102-103页
            3. 关隘与井盐缉私第103-105页
            4. 桥梁与市镇交通第105-108页
            5. 坊表和宝塔与市镇建设第108-109页
    二、清代白盐井文化教育第109-126页
        (一) 白盐井儒学建筑群第110-116页
            1. 儒学建筑群的形制第110-114页
            2. 庙学建筑的空间布局第114-116页
        (二) 清代白盐井文化教育机制第116-122页
            1. 井学第116-118页
            2. 书院第118-120页
            3. 社学第120-121页
            4. 义学第121-122页
        (四) 清末白盐井近代教育之发蒙第122-124页
            1. 近代教育的建立第122-123页
            2. 蒙养学堂的建立第123-124页
        (五) 地方群体与白盐井文化教育第124-126页
            1. 清代白盐井文化教育与科举第124-125页
            2. 白盐井官绅士灶与慈善教育第125-126页
    三、白盐井盐域社会中的信仰文化与景观第126-146页
        (一) 盐神信仰由来与演变第127-134页
            1. 圣母信仰与祭祀第127-132页
            2. 卤龙王信仰第132-133页
            3. 盐神信仰与龙王会第133-134页
        (二) 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时空演变第134-146页
            1. 土主信仰与地方社会第135-140页
            2. 关帝和真武信仰与水患灾害第140-143页
            3. 释道信仰与市镇文化景观第143-145页
            4. 伊斯兰文化及天主教第145-146页
    四、区域环境变迁对市镇与文化的冲击第146-152页
        (一) 自然灾害对市镇和文化的破坏第146-150页
            1.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第146-147页
            2. 灾害与社会变迁第147-150页
        (二) 社会动荡与盐业市镇第150-152页
            1. 战乱与社会危机第150页
            2. 战乱对白盐井社会经济文化的冲击第150-152页
余论第152-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3页
后记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探析夏商周青铜礼器造型及纹饰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政权更替的因果关系
下一篇:“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