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页 |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MPLS 技术 | 第15-27页 |
| 2.1 MPLS 简介 | 第15-16页 |
| 2.2 MPLS 协议机制 | 第16-22页 |
| 2.2.1 转发等价类 FEC | 第16-17页 |
| 2.2.2 标签的分配与分发 | 第17-19页 |
| 2.2.3 标签交换路径 LSP | 第19-20页 |
| 2.2.4 标签分发协议 | 第20-22页 |
| 2.3 MPLS 的实现 | 第22-23页 |
| 2.3.1 路由信息的获取 | 第22-23页 |
| 2.4 MPLS 与其他网络技术的关系 | 第23-26页 |
| 2.4.1 区分服务 | 第23-24页 |
| 2.4.2 MPLS 用于流量工程 | 第24-25页 |
| 2.4.3 RSVP 与 MPLS 的结合 | 第25-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MPLS 快速重路由技术 | 第27-36页 |
| 3.1 快速重路由技术 | 第27-29页 |
| 3.1.1 路径保护 | 第27-28页 |
| 3.1.2 局部保护 | 第28-29页 |
| 3.2 现有 MPLS 故障路径保护技术 | 第29-35页 |
| 3.2.1 Makam 方案 | 第29页 |
| 3.2.2 Hashin 方案 | 第29-30页 |
| 3.2.3 MPLS TE 快速重路由 | 第30-32页 |
| 3.2.4 LDP FRR | 第32-35页 |
| 3.3 一种 MPLS 故障恢复优化方案 | 第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OPNET MODELER 网络建模与仿真环境 | 第36-40页 |
| 4.1 为什么要仿真建模 | 第36页 |
| 4.2 OPNET 软件概述 | 第36页 |
| 4.3 MODELER 建模工作流程 | 第36-38页 |
| 4.4 OPNET 中 MPLS 主要特征 | 第38页 |
| 4.5 数据收集选择方法 | 第38-3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采用 MPLS 多拓扑技术实现 MPLS 故障恢复 | 第40-53页 |
| 5.1 MPLS 故障恢复机制思想的提出 | 第40-41页 |
| 5.2 基于改进的冗余树算法构建网络拓扑 | 第41-50页 |
| 5.2.1 割点和割边的找法 | 第42-44页 |
| 5.2.2 2 连接图冗余树算法: | 第44-47页 |
| 5.2.3 非 2 连接图改进冗余树算法 | 第47-50页 |
| 5.3 改进的冗余树算法在 MPLS 故障恢复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6章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3-73页 |
| 6.1 用 OPNET MODELER 分析 MPLS 网络 | 第53-63页 |
| 6.1.1 网络拓扑结构和主要参数设置 | 第53-54页 |
| 6.1.2 实验一网络中没有配置 MPLS 流量工程 | 第54-59页 |
| 6.1.3 实验二在网络中配置两条静态 LSP | 第59-61页 |
| 6.1.4 实验三支持 QoS 的 MPLS 流量工程 | 第61-63页 |
| 6.2 MPLS 故障恢复机制方案仿真 | 第63-69页 |
| 6.2.1 仿真场景 | 第63-64页 |
| 6.2.2 LSR 节点模型 | 第64-67页 |
| 6.2.3 LER 节点模型 | 第67页 |
| 6.2.4 故障控制节点模型 | 第67-69页 |
| 6.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9-72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7.1 总结 | 第73页 |
| 7.2 本文的不足 | 第73页 |
| 7.3 未来研究重点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