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三) 文献的简要分析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智慧社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型 | 第18-27页 |
一、智慧社区的基本特征 | 第18-20页 |
(一) 智能化 | 第18页 |
(二) 共享化 | 第18页 |
(三) 人文化 | 第18-19页 |
(四) 能动化 | 第19页 |
(五) 高效化 | 第19页 |
(六) 简约化 | 第19-20页 |
二、“智慧”视角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范式转型 | 第20-23页 |
(一) 智慧社区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20-21页 |
(二)“智慧”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的范例简介 | 第21-23页 |
三、“智慧”视角下我国社区治理的经验反思 | 第23-27页 |
(一) 智慧社区治理的经验 | 第23-25页 |
(二) 智慧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智慧”视角下F社区“大综管”模式分析 | 第27-50页 |
一、合肥市F社区概况 | 第27-30页 |
(一) 地理区位 | 第27页 |
(二) 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二、“大综管”治理模式中的“智慧” | 第30-39页 |
(一)“大综管”模式提出的缘由 | 第30-31页 |
(二) “大综管”模式的内涵 | 第31-35页 |
(三) 智慧视角在“大综管”模式中的具体呈现 | 第35-39页 |
三、“大综管”模式实施的意义 | 第39-47页 |
(一) “大综管”模式下的社区治理成效 | 第39-45页 |
(二) “大综管”与“大联动”、“大联勤”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四、“大综管”治理模式的不足 | 第47-50页 |
(一) 组织架构有待完善 | 第47页 |
(二) 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 第47-48页 |
(三) 综管队伍规模和素质有待提高 | 第48-49页 |
(四) 老年群体与社区智能化治理的磨合度有待提高 | 第49-50页 |
第四章 F社区“大综管”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 第50-56页 |
一、密切联系整合部门 | 第50页 |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综管工作中的积极介入 | 第50-53页 |
(一) 组建服务综管队员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 第51-52页 |
(二) 社会工作者渗入综管队伍 | 第52页 |
(三) 提升社会政策的解读与执行水平 | 第52-53页 |
三、全面提升综管队伍素质 | 第53-54页 |
(一) 提高面试门槛 | 第53页 |
(二) 设置人才储备库 | 第53页 |
(三) 定期岗位培训 | 第53页 |
(四) 设置内部“自查”模式 | 第53-54页 |
四、促成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线联盟 | 第54页 |
五、搭建社会工作者媒介桥梁 | 第54-55页 |
六、社会工作助力老年群体与社区智能化治理的磨合 | 第55-56页 |
(一) 开展个案工作提供心理支持 | 第55页 |
(二) 开展小组工作共建精神家园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