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艺术风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课题的来源 | 第7-8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2.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大背景及书法思想 | 第10-14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10-12页 |
1.魏晋南北朝的艺术观念 | 第10-11页 |
2.碑刻的兴起 | 第11-12页 |
(二)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风气与碑刻书法 | 第12页 |
(三)儒学思想与碑刻书体 | 第12-14页 |
二、南北朝楷书碑刻的总体特征 | 第14-19页 |
(一)楷书辨析 | 第14-16页 |
(二)南北朝碑刻的乡野气息 | 第16-19页 |
三、《张猛龙碑》的艺术风格特征 | 第19-38页 |
(一)《张猛龙碑》挺拔的线条与奇峻的结构特征 | 第19-23页 |
1.硬朗挺拔的线条 | 第20-22页 |
2.高耸奇险的结字 | 第22-23页 |
(二)《张猛龙碑》多变的章法布势 | 第23-29页 |
1.笔势与章法布势 | 第24-27页 |
2.结字与章法布势 | 第27-29页 |
(三)《张猛龙碑》典型的北朝碑刻笔法 | 第29-33页 |
1.方笔为主的笔法 | 第29-31页 |
2.方笔与刀工 | 第31-32页 |
3.书写工具对书风的影响 | 第32-33页 |
(四)成熟的楷体书法特征 | 第33-38页 |
1.楷书字体符号的成熟 | 第34-35页 |
2.楷书笔画特点的成熟 | 第35-36页 |
3.楷书结体的成熟 | 第36-38页 |
四、《张猛龙碑》对清代碑学兴起的历史价值 | 第38-44页 |
(一)清代对碑学的探讨 | 第38-41页 |
1.清代对南北朝书法的争论 | 第38-40页 |
2.清代碑学理论的生成 | 第40-41页 |
(二)碑学理论对书法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