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绪论 | 第20-37页 |
第一章 宋前各体山水散文的发展流变 | 第37-68页 |
第一节 宋前记体山水文的发展流变 | 第37-59页 |
一、“记”体文的文体功能及其发展历程等 | 第37-41页 |
二、东晋南朝山水记的发展新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 第41-56页 |
三、唐代记体山水文的创变与影响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宋前山水赋的发展流变 | 第59-64页 |
一、宋前骚体赋中的山水描写及其对宋代骚体赋的影响 | 第59-61页 |
二、宋前其他赋作中的山水描写及其对宋代山水赋的影响 | 第61-64页 |
第三节 宋前其它各体山水散文的发展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第二章 宋代记体山水文的文体类型与内容书写 | 第68-131页 |
第一节 名山大川书写及山水志书的形成 | 第68-79页 |
一、单篇山水记中的名山大川书写 | 第68-70页 |
二、专门性山水志书的形成 | 第70-75页 |
三、其它地理文献中的山水书写 | 第75-79页 |
第二节 “山水待人而显”——宋代山水景观的发现与开拓 | 第79-93页 |
一、“山水不被人知” | 第80-84页 |
二、山水景观的发现与显扬——兼论宋代人本主义的发展 | 第84-91页 |
三、山水“以无情待有情” | 第91-93页 |
第三节 宋代行记的发展与流变 | 第93-110页 |
一、晋唐间行记的发展 | 第93-98页 |
二、宋代行记的主要类型 | 第98-103页 |
三、宋代行记的创变与影响——以卢襄《西征记》为中心 | 第103-110页 |
第四节 游记文体再辨 | 第110-116页 |
一、关于游记文体要素的辨析 | 第110-112页 |
二、“游记”以及“游踪”概念辨析 | 第112-113页 |
三、“游踪”书写及其作为判断标准的讨论 | 第113-116页 |
第五节 宋代亭台修造记的发展 | 第116-130页 |
一、“有功必书”与“甘棠之思”——宋代亭台修造记的政治价值 | 第116-124页 |
二、亭台选址以及亭台记中的山水描写 | 第124-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三章 宋代记体山水文之写景与文法创新 | 第131-164页 |
第一节 多样化的写景方式 | 第131-143页 |
一、山水朝夕四时之变 | 第131-137页 |
二、“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以及山水的静态观览 | 第137-143页 |
第二节 宋人“以赋为记”——从欧阳修《醉翁亭记》说起 | 第143-156页 |
一、《醉翁亭记》“以赋为记”的具体表现 | 第144-150页 |
二、宋代记体山水文中“博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第150-154页 |
三、宋代记体山水文中“主客问对”形式的运用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宋人“以论为记” | 第15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四章 宋代山水赋与其他各体山水散文 | 第164-213页 |
第一节 宋代骚体赋之“主题式”写景 | 第164-177页 |
一、“招隐”系列骚体赋 | 第165-169页 |
二、“归去来”系列骚体赋 | 第169-172页 |
三、“某山高”系列骚体赋及其它 | 第172-177页 |
第二节 宋代仿汉大赋景色描写的模式化特征与“实录”精神 | 第177-180页 |
第三节 短篇山水赋对现实的关注及其写景模式的固化与突破 | 第180-183页 |
第四节 宋人“以文为赋”—以苏轼前后《赤壁赋》为中心 | 第183-187页 |
第五节 其它各类文体中的山水书写 | 第187-193页 |
第六节 宋代各体山水散文的互动与唱和 | 第193-212页 |
一、宋代山水散文对前贤作品的追慕与唱和 | 第193-202页 |
二、宋代同时期文人的山水散文唱和 | 第202-212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13页 |
第五章 儒、释、道影响下的宋代山水散文创作 | 第213-258页 |
第一节 宋代山水散文中对“一体之仁”的探讨 | 第213-228页 |
一、从宇宙本体论角度论“一体之仁” | 第213-221页 |
二、从心性本体论角度论“一体之仁” | 第221-228页 |
第二节 “一体之仁”的修养工夫 | 第228-235页 |
一、“主敬”工夫 | 第228-231页 |
二、主“静”工夫及“仁者乐山”论 | 第231-234页 |
三、“诚”与其它 | 第234-235页 |
第三节 “乐”与“效验”——“一体之仁”的外现 | 第235-242页 |
一、“孔颜乐处” | 第235-238页 |
二、“与民同乐” | 第238-242页 |
第四节 佛教影响下的宋代山水散文创作 | 第242-251页 |
一、宋代佛寺散文中的写景与说理 | 第243-247页 |
二、佛、儒的靠拢与调和 | 第247-251页 |
第五节 道教影响下的宋代山水散文创作 | 第251-257页 |
一、洞天福地及道教宫观书写 | 第251-254页 |
二、道教相关山水散文中对“道”的重视 | 第254-257页 |
结语 | 第257-258页 |
第六章 宋代山水散文中所体现的隐逸观 | 第258-300页 |
第一节 宋前隐逸观溯源 | 第258-274页 |
一、先秦时期隐逸观念的发展 | 第258-262页 |
二、汉代隐逸观念的发展 | 第262-265页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观念的发展 | 第265-272页 |
四、隋唐时期隐逸观念的发展 | 第272-274页 |
第二节 宋人的“小隐”“大隐”观及二者之间的冲突 | 第274-286页 |
一、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小隐”观 | 第274-279页 |
二、“居官而如隐”的“大隐”观及其与“小隐”之间的冲突 | 第279-286页 |
第三节 “中隐”与“道隐”:宋人仕隐观念的调和 | 第286-292页 |
一、宋代“中隐”观念的发展与实践 | 第286-289页 |
二、宋代“道隐”观的发展及其新内涵 | 第289-292页 |
第四节 “心隐”:宋人的“适性之乐” | 第292-299页 |
结语 | 第299-300页 |
第七章 宋代山水散文的影响与传播 | 第300-325页 |
第一节 经典个案的影响与传播 | 第300-311页 |
一、《醉翁亭记》经典地位的确立 | 第301-308页 |
二、前后《赤壁赋》经典地位的确立 | 第308-311页 |
第二节 古文选本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地位的确立 | 第311-316页 |
第三节 游记选集的发展及其体例、编纂观念等 | 第316-324页 |
一、游记选集的历时发展 | 第316-318页 |
二、游记选集的体例 | 第318-320页 |
三、游记选集的编纂目的 | 第320-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324-325页 |
结语 | 第325-329页 |
参考文献 | 第329-345页 |
致谢 | 第345-3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著 | 第348-3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