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4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碳点的合成方法 | 第15-20页 |
1.2.1 自上而下法 | 第16-18页 |
1.2.2 自下而上法 | 第18-20页 |
1.3 碳点的发光机理 | 第20-30页 |
1.4 碳点的应用 | 第30-37页 |
1.4.1 生物荧光成像探针 | 第30-33页 |
1.4.2 荧光/核磁共振双模成像探针 | 第33-34页 |
1.4.3 离子检测探针 | 第34-35页 |
1.4.4 荧光墨水 | 第35-36页 |
1.4.5 WLED用荧光材料 | 第36-37页 |
1.5 机遇与挑战 | 第37-38页 |
1.6 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8页 |
2 实验 | 第48-53页 |
2.1 化学试剂 | 第48-50页 |
2.2 合成设备 | 第50页 |
2.3 测试与表征仪器 | 第50-53页 |
2.3.1 光学性能测试仪器 | 第50-51页 |
2.3.2 结构、形貌、组分表征仪器 | 第51-52页 |
2.3.3 应用表征仪器 | 第52-53页 |
3 生物质碳源-蓝光碳点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 第53-85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麦片碳源-蓝光碳点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 第54-64页 |
3.2.1 实验过程 | 第54-55页 |
3.2.2 蓝光碳点的性质 | 第55-60页 |
3.2.3 蓝光碳点用于生物荧光成像 | 第60-63页 |
3.2.4 小结 | 第63-64页 |
3.3 芝麻碳源-碳点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 第64-78页 |
3.3.1 实验过程 | 第64页 |
3.3.2 蓝光碳点的性质 | 第64-70页 |
3.3.3 蓝光碳点用于生物荧光成像、离子检测、荧光墨水 | 第70-78页 |
3.3.4 小结 | 第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4 钆掺杂-蓝光碳点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 第85-102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合成及性质 | 第86-93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86-87页 |
4.2.2 钆掺杂-蓝光碳点的性质 | 第87-93页 |
4.3 应用 | 第93-97页 |
4.3.1 钆掺杂-蓝光碳点用于生物荧光成像 | 第93-95页 |
4.3.2 钆掺杂-蓝光碳点用于核磁共振成像 | 第95-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5 全光谱发射碳点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 第102-125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合成及性质 | 第102-114页 |
5.2.1 实验过程 | 第102-103页 |
5.2.2 全光谱发射碳点的性质 | 第103-114页 |
5.3 应用 | 第114-119页 |
5.3.1 蓝光和绿光碳点用于离子检测 | 第114-117页 |
5.3.2 橙光碳点用于生物荧光成像 | 第117-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6 黄光碳点荧光粉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 第125-141页 |
6.1 引言 | 第125页 |
6.2 合成及性质 | 第125-135页 |
6.2.1 实验过程 | 第125页 |
6.2.2 黄光碳点荧光粉的性质 | 第125-135页 |
6.3 黄光碳点荧光粉应用于WLED | 第135-137页 |
6.3.1 WLED器件的封装 | 第135-136页 |
6.3.2 WLED器件的性能 | 第136-13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41-142页 |
7.2 展望 | 第142-144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