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页 |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2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形成的基础 | 第18-25页 |
| 2.1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民生思想 | 第18-19页 |
| 2.1.2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 | 第19-21页 |
| 2.1.3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民生思想 | 第21-22页 |
| 2.2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 第22-25页 |
| 2.2.1 国内生态问题损害人民利益 | 第22-23页 |
| 2.2.2 国际工业化发展的教训 | 第23-25页 |
| 3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5-36页 |
| 3.1 生态需求是重大民生需求 | 第25-28页 |
| 3.1.1 生态良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 第25-26页 |
| 3.1.2 生态权益是人权的基本内容 | 第26-27页 |
| 3.1.3 生态自由是人自由解放的内在要求 | 第27-28页 |
| 3.2 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重要保障 | 第28-30页 |
| 3.2.1 生态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 第28页 |
| 3.2.2 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基石 | 第28-30页 |
| 3.3 生态治理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 第30-36页 |
| 3.3.1 以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民生建设 | 第30-31页 |
| 3.3.2 以重大生态问题的解决为重点推进民生建设 | 第31-33页 |
| 3.3.3 以生态红线支撑民生建设 | 第33-34页 |
| 3.3.4 以生态建设的法制化保障民生建设 | 第34-36页 |
| 4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与价值 | 第36-42页 |
| 4.1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6-39页 |
| 4.1.1 关爱民生与以人为本的民本性 | 第36-37页 |
| 4.1.2 统筹谋划与协同推进的系统性 | 第37-38页 |
| 4.1.3 因地制宜与勇于开拓的创新性 | 第38-39页 |
| 4.2 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价值 | 第39-42页 |
| 4.2.1 深化了对民生与生态互动关系的认识 | 第39-40页 |
| 4.2.2 提供了生态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的理论指南 | 第40-41页 |
| 4.2.3 塑造了未来生态民生建设的新的价值诉求 | 第41-42页 |
| 5 结束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