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论文--认识论、反映论论文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实践哲学意义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5页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7-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三、论文的特点与不足第13-15页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来源第15-30页
    第一节 古希腊实践哲学传统思想中的劳动第15-20页
        一、理论、创制、实践——亚里士多德对人活动的三种划分第15-17页
        二、创制与劳动第17-20页
    第二节 国民经济学中的劳动第20-25页
        一、早期资产经济学家的劳动思想第21-23页
        二、亚当·斯密的突出贡献第23-25页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劳动第25-30页
        一、黑格尔本体论意义上的精神劳动第25-28页
        二、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感性对象”第28-30页
第二章 劳动与人的本质——实践哲学视域下的三个层面第30-47页
    第一节 原始劳动第30-35页
        一、神创论与进化论——人类起源的追溯第30-31页
        二、原始劳动与人的产生第31-33页
        三、劳动的自为性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萌芽第33-35页
    第二节 异化劳动第35-40页
        一、经济学与哲学批判的理论起点第35-36页
        二、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困境第36-38页
        三、分工与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第38-39页
        四、异化劳动的扬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桥梁第39-40页
    第三节 克服异化劳动的理想劳动第40-47页
        一、劳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理想劳动的根本前提第40-41页
        二、理想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41-43页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第43-47页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回响及意义第47-61页
    第一节 解读还是误读:劳动思想的当代回响第47-53页
        一、何以自由——阿伦特的政治解放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第47-50页
        二、以何自由——哈贝马斯的“相互作用”与马克思的劳动第50-53页
    第二节 实践哲学: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意义第53-61页
        一、劳动的实践意义第53-56页
        二、马克思用劳动“代替”实践的意义第56-61页
结语第61-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孔子仁论的德性辨正
下一篇: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