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财务风险概述 | 第19-20页 |
2.1.1 财务风险的界定 | 第19页 |
2.1.2 财务风险的特征 | 第19-20页 |
2.1.3 财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20页 |
2.2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行业周期理论 | 第20页 |
2.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1页 |
2.3 财务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3.1 财务风险评价的界定 | 第21-22页 |
2.3.2 财务风险评价的理论 | 第22页 |
2.3.3 财务风险评价的作用 | 第22页 |
2.4 财务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4.1 财务风险控制的界定 | 第22-23页 |
2.4.2 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 | 第23页 |
2.4.3 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 第23-25页 |
第三章 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40页 |
3.1 S公司概况及行业介绍 | 第25-28页 |
3.1.1 S公司简介 | 第25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3.1.3 行业环境分析 | 第26-28页 |
3.2 S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第28-34页 |
3.2.1 盈利能力 | 第29-30页 |
3.2.2 偿债能力 | 第30-32页 |
3.2.3 营运能力 | 第32-33页 |
3.2.4 发展能力 | 第33-34页 |
3.3 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的现状 | 第34-36页 |
3.3.1 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组织结构 | 第34-35页 |
3.3.2 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内容 | 第35页 |
3.3.3 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流程 | 第35-36页 |
3.4 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3.4.1 财务风险评价内容不全面 | 第36-37页 |
3.4.2 财务风险评价结果不合理 | 第37页 |
3.4.3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37-38页 |
3.5 熵值法及功效系数法在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的引入 | 第38-40页 |
第四章 S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 第40-61页 |
4.1 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设计思路 | 第40-41页 |
4.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4页 |
4.2.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1页 |
4.2.2 指标的选取 | 第41-44页 |
4.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4-50页 |
4.3.1 熵值法的计算 | 第44-45页 |
4.3.2 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50页 |
4.4 计算指标综合评价值 | 第50-58页 |
4.4.1 功效系数法的改进 | 第50页 |
4.4.2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50-56页 |
4.4.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5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应用的优越性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五章 S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61-67页 |
5.1 加强盈利能力风险的控制 | 第61-62页 |
5.1.1 遵循科学投资管理原则 | 第61页 |
5.1.2 加强成本管理 | 第61-62页 |
5.2 加强营运能力风险的控制 | 第62-63页 |
5.2.1 加强库存管理 | 第62页 |
5.2.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 第62-63页 |
5.2.3 加强流动资产周转率管理 | 第63页 |
5.3 加强公司人员财务风险意识 | 第63-64页 |
5.4 完善S公司内部控制 | 第64-65页 |
5.4.1 建立健全的公司规章制度 | 第64页 |
5.4.2 完善S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64页 |
5.4.3 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 第64-65页 |
5.5 定期评估S公司财务方案的适用性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