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方法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3-15页 |
2.1 祁连山区概况 | 第13-1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2.1.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3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13页 |
2.1.4 土壤及植被特征 | 第13-14页 |
2.1.5 水文特征 | 第14页 |
2.2 试验区概况 | 第14-15页 |
第三章 研究技术路线及内容 | 第15-17页 |
3.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3.3 土壤因子测定 | 第16页 |
3.3.1 固定样地的布设 | 第16页 |
3.3.2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16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16-17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7-40页 |
4.1 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第17-26页 |
4.1.1 典型植被土壤容重特征 | 第17-19页 |
4.1.1.1 不同海拔梯度青海云杉林土壤容重特征 | 第17页 |
4.1.1.2 不同海拔梯度下灌丛林土壤容重特征 | 第17-18页 |
4.1.1.3 不同海拔梯度下阳坡草地土壤容重特征 | 第18-19页 |
4.1.1.4 典型植被土壤容重差异性 | 第19页 |
4.1.2 典型植被土壤孔隙度特征 | 第19-26页 |
4.1.2.1 青海云杉林土壤孔隙度特征 | 第19-21页 |
4.1.2.2 灌丛林土壤孔隙度特征 | 第21-23页 |
4.1.2.3 阳坡草地土壤孔隙度特征 | 第23-26页 |
4.1.2.4 典型植被土壤孔隙度差异性 | 第26页 |
4.2 典型植被土壤水文功能特征 | 第26-36页 |
4.2.1 青海云杉林土壤水文功能 | 第26-29页 |
4.2.1.1 青海云杉林土壤最大持水量特征 | 第26-27页 |
4.2.1.2 青海云杉林土壤毛管持水量特征 | 第27-28页 |
4.2.1.3 青海云杉林土壤田间持水量特征 | 第28-29页 |
4.2.1.4 青海云杉林土壤贮水量特征 | 第29页 |
4.2.2 灌丛林土壤水文功能 | 第29-32页 |
4.2.2.1 灌丛林土壤最大持水量特征 | 第29-30页 |
4.2.2.2 灌丛林土壤毛管持水量特征 | 第30-31页 |
4.2.2.3 灌丛林土壤田间持水量特征 | 第31页 |
4.2.2.4 灌丛林土壤贮水量特征 | 第31-32页 |
4.2.3 阳坡草地土壤水文功能 | 第32-35页 |
4.2.3.1 阳坡草地土壤最大持水量特征 | 第32-33页 |
4.2.3.2 阳坡草地土壤毛管持水量特征 | 第33页 |
4.2.3.3 阳坡草地土壤田间持水量特征 | 第33-34页 |
4.2.3.4 阳坡草地土壤贮水量特征 | 第34-35页 |
4.2.4 典型植被土壤水文功能差异性 | 第35-36页 |
4.3 典型植被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特征 | 第36-40页 |
4.3.1 青海云杉林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 | 第36-37页 |
4.3.2 灌丛林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 | 第37-38页 |
4.3.3 阳坡草地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 | 第38-39页 |
4.3.4 典型植被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差异性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0-44页 |
5.1 讨论 | 第40-41页 |
5.1.1 流域内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分布特征 | 第40页 |
5.1.2 流域内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水文功能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5.1.3 研究区土壤水资源增贮潜力评价 | 第41页 |
5.2 结论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第49-50页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50-51页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