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微课技能水平现状与培训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微课的兴起 | 第11页 |
1.1.2 微课的属性优势 | 第11-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过程与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7-33页 |
2.1 微课的发展 | 第17-23页 |
2.1.1 国外的发展 | 第17-19页 |
2.1.2 国外发展回眸 | 第19页 |
2.1.3 国内的发展 | 第19-21页 |
2.1.4 国内发展回眸 | 第21-22页 |
2.1.5 国内两类微课的比较 | 第22页 |
2.1.6 国内外微课对比 | 第22-23页 |
2.2 微课的界定 | 第23-25页 |
2.2.1 权威对微课的界定 | 第23页 |
2.2.2 笔者对微课的界定 | 第23-25页 |
2.3 教育视频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2.3.1 教育影视资源 | 第25-26页 |
2.3.2 网络视频课程资源 | 第26页 |
2.3.3 微视频资源 | 第26-27页 |
2.4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7-29页 |
2.4.1 微课与微课程 | 第27-28页 |
2.4.2 翻转课堂 | 第28页 |
2.4.3 慕课 | 第28页 |
2.4.4 精品课程 | 第28-29页 |
2.4.5 微课脚本 | 第29页 |
2.4.6 数字故事 | 第29页 |
2.5 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6 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2.6.1 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31页 |
2.6.2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31-32页 |
2.6.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32-33页 |
第3章 中小学教师微课技能水平现状调查 | 第33-55页 |
3.1 问卷设计 | 第33-35页 |
3.1.1 问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3-34页 |
3.1.2 问卷字段规则的设计 | 第34-35页 |
3.2 问卷实施 | 第35-37页 |
3.2.1 问卷调查时间 | 第35页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第35-36页 |
3.2.3 问卷调查方式 | 第36页 |
3.2.4 问卷回收情况 | 第36-37页 |
3.3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第37-41页 |
3.3.1 教师任教学段 | 第37页 |
3.3.2 小学教师任教科目 | 第37-38页 |
3.3.3 中学教师任教科目 | 第38-39页 |
3.3.4 教师所在地区 | 第39-41页 |
3.4 微课基本认识分析 | 第41-45页 |
3.4.1 微课的起源 | 第41-42页 |
3.4.2 微课的定义 | 第42-43页 |
3.4.3 微课时间长度 | 第43页 |
3.4.4 适合微课表达的教学内容 | 第43-44页 |
3.4.5 微课资源的优点 | 第44页 |
3.4.6 微课的发展趋势 | 第44-45页 |
3.5 微课设计开发现状分析 | 第45-49页 |
3.5.1 是否制作过微课 | 第45页 |
3.5.2 制作一节微课平均用时 | 第45-46页 |
3.5.3 做微课花时间最多的环节 | 第46页 |
3.5.4 常用的微课制作方式 | 第46-47页 |
3.5.5 制作微课遇到的困难 | 第47-48页 |
3.5.6 微课大赛作品的质量 | 第48-49页 |
3.6 微课应用与评价现状分析 | 第49-52页 |
3.6.1 是否有过微课教学 | 第49页 |
3.6.2 阻碍微课教学的原因 | 第49-50页 |
3.6.3 促使微课教学的原因 | 第50-51页 |
3.6.4 微课教学效果如何 | 第51页 |
3.6.5 微课教学适合哪一教学环节 | 第51-52页 |
3.6.6 微课教学适合哪一类学生 | 第52页 |
3.7 用户获取帮助需求分析 | 第52-55页 |
3.7.1 获取帮助的渠道 | 第52-53页 |
3.7.2 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 | 第53-55页 |
第4章 教师微课技能培训现状研究 | 第55-67页 |
4.1 研究样本 | 第55-58页 |
4.1.1 甄别合适样本 | 第55-56页 |
4.1.2 样本的确定 | 第56-58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4.2.1 一致性信度 | 第58页 |
4.2.2 评判员说明 | 第58-59页 |
4.3 内容分析类目确定 | 第59-60页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4.4.1 培训需求类目分析 | 第60-61页 |
4.4.2 培训目标类目分析 | 第61-62页 |
4.4.3 培训内容类目分析 | 第62-63页 |
4.4.4 培训方式类目分析 | 第63页 |
4.4.5 培训评价类目分析 | 第63-64页 |
4.4.6 培训后续服务类目分析 | 第64-65页 |
4.5 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培训的策略、设计与实现 | 第67-85页 |
5.1 教师微课技能培训策略 | 第67-70页 |
5.1.1 精简与统一理论体系的策略 | 第67-68页 |
5.1.2 适当降低技术门槛的策略 | 第68-69页 |
5.1.3 确立教师研究主体的策略 | 第69页 |
5.1.4 强化交互与动手实践的策略 | 第69-70页 |
5.1.5 落实评价与教师需求的策略 | 第70页 |
5.2 培训的设计与实现 | 第70-85页 |
5.2.1 培训需求分析 | 第71页 |
5.2.2 培训目标定位 | 第71-72页 |
5.2.3 培训内容梳理 | 第72-76页 |
5.2.4 培训方式选择 | 第76-79页 |
5.2.5 培训评价设计 | 第79-80页 |
5.2.6 培训跟踪服务 | 第80-81页 |
5.2.7 培训的实现 | 第81-82页 |
5.2.8 培训规模 | 第82-83页 |
5.2.9 培训效果 | 第83-8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5-87页 |
6.1 研究结果与创新之处 | 第85-86页 |
6.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86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 | 第9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在校期间所获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