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城市棕地再开发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城市棕地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一、城市棕地的内涵及其演化 | 第14-15页 |
二、城市棕地再开发的内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城市棕地再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二、环境正义理论 | 第18-19页 |
三、风险预防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城市棕地再开发法律规制现状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立法层面 | 第21-23页 |
一、缺乏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门性法律 | 第21页 |
二、缺乏城市棕地再开发基本法律规制 | 第21-22页 |
三、缺乏统一适用的土壤修复标准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具体制度层面 | 第23-26页 |
一、责任制度缺失 | 第23-24页 |
二、城市棕地再开发资金筹措机制尚未建立 | 第24-25页 |
三、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有待完善 | 第25-26页 |
四、风险预防及治理机制缺失 | 第26页 |
第三节 法律实施层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贯彻不力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域外国家城市棕地再开发经验借鉴 | 第28-38页 |
第一节 美国的棕地再开发制度 | 第28-33页 |
一、土壤污染责任制度 | 第28-30页 |
(一) 责任主体 | 第28-29页 |
(二) 关于棕地治理的责任形式 | 第29页 |
(三) 法定免责事由 | 第29-30页 |
二、超级基金制度 | 第30-33页 |
(一) 超级基金的构成及资金来源 | 第30-31页 |
(二) 超级基金的运作过程 | 第31-32页 |
(三) 污染场地信息管理制度 | 第32页 |
(四) 公众参与制度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英国棕地再开发制度 | 第33-35页 |
一、责任等级制度 | 第34-35页 |
(一) 责任主体分类 | 第34页 |
(二) 归责原则 | 第34页 |
(三) 免责事由 | 第34-35页 |
二、融资机制 | 第35页 |
第三节 美英棕地再开发制度经验小结 | 第35-38页 |
一、棕地治理责任制度必须明确 | 第36页 |
二、资金保障机制必须建立 | 第36页 |
三、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必须加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棕地再开发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加快完善立法 | 第38-40页 |
一、加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 第38-39页 |
二、完善土壤修复标准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完善棕地再开发配套制度 | 第40-46页 |
一、建立棕地治理责任制度 | 第40-43页 |
(一) 确立棕地治理责任原则 | 第40-41页 |
(二) 认定责任主体及其具体责任 | 第41-43页 |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 第43-44页 |
(一) 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 | 第43页 |
(二) 设立棕地修复基金 | 第43-44页 |
(三)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棕地再开发领域 | 第44页 |
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第44-45页 |
(一) 建立棕地信息公开与交流机制 | 第45页 |
(二)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 第45页 |
四、建立棕地再开发风险管控机制 | 第45-46页 |
(一) 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 | 第45-46页 |
(二) 规范棕地利用规划 | 第46页 |
第三节 强化棕地再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贯彻与监管 | 第46-48页 |
一、调整棕地再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 第46-47页 |
二、严格执行环评程序并加强对环评工作的监管力度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