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1 前言 | 第19-32页 |
1.1 口服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1.1 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障碍 | 第19-21页 |
1.1.2 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策略 | 第21-24页 |
1.2 Ⅱ型糖尿病 | 第24-26页 |
1.2.1 Ⅱ型糖尿病发展现状 | 第24页 |
1.2.2 Ⅱ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第24-25页 |
1.2.3 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 第25-26页 |
1.3 艾塞那肽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3.1 艾塞那肽的概述 | 第26页 |
1.3.2 艾塞那肽的结构和性质 | 第26-27页 |
1.3.3 艾塞那肽的作用机理 | 第27页 |
1.3.4 艾塞那肽-锌复合物 | 第27页 |
1.3.5 艾塞那肽制剂 | 第27-28页 |
1.4 CSK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4.1 概述 | 第28页 |
1.4.2 研究现状和应用 | 第28-29页 |
1.5 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 | 第29-30页 |
1.5.1 葡聚糖 | 第29页 |
1.5.2 PLGA | 第29-30页 |
1.6 设计思路及创新性 | 第30-32页 |
1.6.1 设计思路 | 第30-31页 |
1.6.2 创新性 | 第31-32页 |
2 CSK-DEX-PLGA的合成及表征 | 第32-41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2.2.1 DEX-HMDA的合成及表征 | 第33页 |
2.2.2 DEX-PLGA的合成及表征 | 第33-34页 |
2.2.3 CSK的活化 | 第34页 |
2.2.4 CSK-DEX-PLGA的合成及表征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2.3.1 DEX-PLGA的合成与表征 | 第35-39页 |
2.3.2 CSK-DEX-PLGA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3 艾塞那肽纳米粒的处方工艺及体外相关评价 | 第41-61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3.2 艾塞那肽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2-43页 |
3.2.1 液相色谱条件 | 第42页 |
3.2.2 专属性考察 | 第42-43页 |
3.2.3 线性范围考察 | 第43页 |
3.2.4 日内精密度实验 | 第43页 |
3.2.5 重复性实验 | 第43页 |
3.2.6 空白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3.3.1 艾塞那肽纳米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43-44页 |
3.3.2 单因素考察 | 第44-46页 |
3.3.3 最优处方工艺艾塞那肽纳米粒的制备 | 第46页 |
3.3.4 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形态 | 第46页 |
3.3.5 包封率及载药量 | 第46页 |
3.3.6 稳定性考察 | 第46-47页 |
3.3.7 体外释放特性考察 | 第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60页 |
3.4.1 艾塞那肽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7-50页 |
3.4.2 艾塞那肽纳米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50页 |
3.4.3 单因素考察结果 | 第50-54页 |
3.4.4 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形态 | 第54-57页 |
3.4.5 包封率及载药量 | 第57页 |
3.4.6 稳定性考察 | 第57-59页 |
3.4.7 体外释放研究 | 第59-60页 |
3.5 小结 | 第60-61页 |
4 跨细胞转运和粘液穿透相关研究 | 第61-73页 |
4.1 材料 | 第61-62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4.1.2 试剂 | 第61-62页 |
4.1.3 动物 | 第6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4.2.1 细胞培养 | 第62-63页 |
4.2.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3页 |
4.2.3 细胞摄取实验 | 第63-64页 |
4.2.4 细胞摄取机制实验 | 第64页 |
4.2.5 跨膜转运实验 | 第64页 |
4.2.6 粘液实验 | 第64-6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4.3.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5-66页 |
4.3.2 细胞摄取实验 | 第66-67页 |
4.3.3 细胞摄取机制实验 | 第67-68页 |
4.3.4 跨膜转运实验 | 第68-70页 |
4.3.5 粘液实验 | 第70-71页 |
4.4 小结 | 第71-73页 |
5 体内生物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73-83页 |
5.1 材料 | 第73-74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73页 |
5.1.2 试剂 | 第73页 |
5.1.3 动物 | 第73-7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5.2.1 小动物活体成像 | 第74页 |
5.2.2 肠上皮的渗透性实验 | 第74-75页 |
5.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75页 |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75-81页 |
5.3.1 小动物活体成像 | 第75-77页 |
5.3.2 肠上皮的渗透性实验 | 第77-79页 |
5.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79-81页 |
5.4 小结 | 第81-83页 |
6 药效学研究 | 第83-89页 |
6.1 材料 | 第83页 |
6.1.1 实验仪器 | 第83页 |
6.1.2 动物 | 第8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6.2.1 单次给药考察 | 第83-84页 |
6.2.2 多次给药考察 | 第84页 |
6.2.3 酶联免疫组化分析 | 第84页 |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84-87页 |
6.3.1 单次给药考察 | 第84-85页 |
6.3.2 多次给药考察 | 第85-86页 |
6.3.3 酶联免疫组化分析 | 第86-87页 |
6.4 小结 | 第87-89页 |
全文总结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