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恢复性司法概述 | 第11-20页 |
(一) 恢复性司法的概念 | 第11-13页 |
(二) 恢复性司法的特点 | 第13-16页 |
1、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 第13页 |
2、重视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 | 第13-14页 |
3、树立新型的犯罪观和刑罚观 | 第14-15页 |
4、关注对犯罪后果的修复 | 第15页 |
5、冲突解决形式的非对抗性 | 第15-16页 |
(三) 恢复性司法兴起的背景 | 第16-20页 |
1、监禁刑的弊端 | 第16-17页 |
2、刑罚功能的变迁 | 第17-18页 |
3、行刑社会化趋势 | 第18-20页 |
二、国外恢复性司法的主要模式 | 第20-27页 |
(一) 被害人——犯罪人调解模式 | 第20-21页 |
(二) 家庭小组会议 | 第21-23页 |
(三) 量刑小组 | 第23-25页 |
(四) 恢复性警察警告 | 第25-27页 |
三、恢复性司法的利弊分析 | 第27-39页 |
(一) 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的区别 | 第27-28页 |
(二) 恢复性司法的优势 | 第28-33页 |
1、更加重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 第28-29页 |
2、有利于犯罪人的复归 | 第29-30页 |
3、节约司法成本 | 第30-31页 |
4、降低再犯罪率 | 第31-32页 |
5、有利于冲突的解决 | 第32-33页 |
(三) 恢复性司法的弊端 | 第33-39页 |
1、自愿性的保障问题 | 第33-34页 |
2、导致社会不正义或不平等 | 第34-35页 |
3、与刑法三大基本原则的冲突 | 第35-36页 |
4、适用的范围有限 | 第36-37页 |
5、程序正当性难以保证 | 第37-39页 |
四、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构建 | 第39-53页 |
(一)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1、对传统刑事司法的反思 | 第39页 |
2、对被害人保护的重视 | 第39-40页 |
3、刑罚的负作用 | 第40-41页 |
(二)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适用的可行性 | 第41-44页 |
1、文化基础 | 第41-42页 |
2、调解习惯 | 第42-43页 |
3、恢复性司法与我国现行刑事司法具有互补性 | 第43页 |
4、符合世界轻刑化的趋势 | 第43-44页 |
(三)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适用的障碍 | 第44-46页 |
1、传统观念 | 第44-45页 |
2、社会舆论 | 第45-46页 |
(四) 恢复性司法的正确定位 | 第46-47页 |
(五)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制度设计 | 第47-53页 |
1、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条件 | 第47-48页 |
2、恢复性司法的适用对象 | 第48-49页 |
3、恢复性司法的适用阶段 | 第49-50页 |
4、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模式 | 第50-51页 |
5、恢复性司法的实施保障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