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 ·云南建水古桥装饰图案研究现状 | 第8页 |
| ·国内各建筑木雕彩绘流派发展现状 | 第8-12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建水古桥所在地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 第15-25页 |
| ·建水古城地域归属的演变 | 第15-17页 |
| ·关于"步头" | 第15-16页 |
| ·关于"东(?)" | 第16页 |
| ·关于"滇南" | 第16-17页 |
| ·南诏在民族大融合进程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 ·唐朝与南诏国的关系 | 第17页 |
| ·宋与大理国的关系 | 第17-18页 |
| ·南诏的历史作用 | 第18页 |
| ·建水从军事据点到滇南第一城的演变 | 第18-21页 |
| ·服务南诏的军事据点 | 第19页 |
| ·元代新政治的新角色 | 第19-21页 |
| ·雄踞滇南地一城 | 第21页 |
| ·建水地域文化发展历程 | 第21-25页 |
| ·建水地域文化的根基 | 第21-23页 |
| ·建水地域文化的2次飞跃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建水古桥介绍及建筑艺术特征 | 第25-35页 |
| ·建水双龙桥 | 第25-28页 |
| ·建水天缘桥 | 第28-31页 |
| ·建水乡会桥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建水古桥装饰图案元素分析 | 第35-53页 |
| ·建水古桥斗拱装饰图案分析 | 第36-39页 |
| ·建水古桥白象头图案斗拱 | 第37-38页 |
| ·建水古桥云头如意图案斗拱 | 第38-39页 |
| ·建水古桥梁枋装饰图案分析 | 第39-50页 |
| ·建水古桥卷草纹图案梁枋 | 第40-42页 |
| ·建水古桥如意纹、卷云纹图案梁枋 | 第42-44页 |
| ·建水古桥几何纹图案梁枋 | 第44-47页 |
| ·建水古桥龙纹图案梁枋 | 第47-48页 |
| ·建水古桥暗八仙图案梁枋 | 第48-49页 |
| ·建水古桥万寿纹梁枋 | 第49页 |
| ·建水古桥蝙蝠图案梁枋 | 第49-50页 |
| ·建水古桥垂柱装饰图案分析 | 第50-51页 |
| ·建水古桥网纹垂柱 | 第50-51页 |
| ·建水古桥云头纹垂柱 | 第51页 |
| ·建水古桥回纹垂柱 | 第51页 |
| ·建水古桥藻井装饰图案分析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建水古桥图案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构应用 | 第53-69页 |
| ·建水古桥装饰图案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重构法则----图案篇 | 第55-62页 |
| ·符号转换法 | 第57-58页 |
| ·图案元素抽象法 | 第58-59页 |
| ·意向法 | 第59-60页 |
| ·添加删减组合法 | 第60-61页 |
| ·中西合璧法 | 第61-62页 |
| ·变形法 | 第62页 |
| ·建水古桥装饰图案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重构法则----色彩篇 | 第62-67页 |
| ·建水古桥装饰色彩中的五行体系与色彩观 | 第63-65页 |
| ·建水古桥装饰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规则 | 第65-67页 |
| ·现代平面设计中"本土语言"的重要性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69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收获 | 第69-70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实践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