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11-14页 |
1.2 文献综述与分析 | 第14-18页 |
1.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3页 |
1.4.1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 第19-22页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6页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基本理论 | 第26-47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涵义 | 第26-33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界说 | 第26-27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历史生成 | 第27-32页 |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含义 | 第32-33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内部结构 | 第33-39页 |
2.2.1 单一形态 | 第33-37页 |
2.2.2 复合形态 | 第37-38页 |
2.2.3 完全形态 | 第38-39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体形式 | 第39-42页 |
2.4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本质特征 | 第42-44页 |
2.5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基本功能 | 第44-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依据和目标 | 第47-65页 |
3.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47-53页 |
3.1.1 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47-48页 |
3.1.2 关于灌输的理论 | 第48-49页 |
3.1.3 关于文艺育德的理论 | 第49-52页 |
3.1.4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 第52-53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借鉴 | 第53-60页 |
3.2.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借鉴与启示 | 第53-56页 |
3.2.2 价值澄清理论及其主要启示 | 第56-60页 |
3.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价值目标 | 第60-64页 |
3.3.1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60-62页 |
3.3.2 以文化力培育社会主义新人 | 第62-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发展状况分析 | 第65-107页 |
4.1 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总体经验 | 第65-68页 |
4.1.1 注重文化载体的政治性 | 第65-66页 |
4.1.2 注重文化载体的广泛性 | 第66-67页 |
4.1.3 注重教育客体的差异性 | 第67页 |
4.1.4 注重载体内容的生动性 | 第67-68页 |
4.2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68-93页 |
4.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进行群体文化建设 | 第68-70页 |
4.2.2 各项文化事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 第70-84页 |
4.2.3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 第84-93页 |
4.3 全球化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主要问题解析 | 第93-106页 |
4.3.1 价值观念变异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内容 | 第93-95页 |
4.3.2 社会改革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功能 | 第95-97页 |
4.3.3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行效果 | 第97-99页 |
4.3.4 文化生活多样化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形式 | 第99-101页 |
4.3.5 信息网络文化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传播方式变革 | 第101-1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现实对策 | 第107-141页 |
5.1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107-112页 |
5.1.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07-110页 |
5.1.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10-112页 |
5.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系统分析 | 第112-115页 |
5.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复杂系统 | 第112-113页 |
5.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呈现整体涌现性 | 第113-114页 |
5.2.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系统整体效能的基本思路 | 第114-115页 |
5.3 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制度建设 | 第115-122页 |
5.3.1 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 第115-116页 |
5.3.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第116-120页 |
5.3.2.1 重视和加强大众传播建设 | 第117-118页 |
5.3.2.2 支持和鼓励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 | 第118-119页 |
5.3.2.3 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 第119-120页 |
5.3.2.4 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 第120页 |
5.3.3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 第120-122页 |
5.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群体文化建设 | 第122-133页 |
5.4.1 家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 第123-125页 |
5.4.2 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 第125-127页 |
5.4.3 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 第127-129页 |
5.4.4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29-130页 |
5.4.5 村镇文化是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 第130-131页 |
5.4.6 军营文化是军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 | 第131-133页 |
5.5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发展趋势 | 第133-140页 |
5.5.1 重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现代化 | 第133-134页 |
5.5.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 第134-136页 |
5.5.3 充分运用以手机文化为代表的新兴载体 | 第136-138页 |
5.5.4 强化网络管理 | 第138-14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论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附录 | 第16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