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寄生虫学论文

豆状带绦虫种群遗传结构、转录组与功能基因研究

本论文的创新性工作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常用英文縮写词汇第13-15页
目录第15-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29页
    1 豆状带绦虫及豆状囊尾蚴病研究进展第20-24页
        1.1 病原形态第20页
        1.2 生活史第20页
        1.3 流行病学第20-22页
        1.4 致病作用第22-23页
        1.5 诊断第23页
        1.6 防治第23-24页
        1.7 展望第24页
    2 动物寄生虫转录组研究进展第24-28页
        2.1 转录组的概念第24-25页
        2.2 转录组测序平台及优势第25-26页
        2.3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页
        2.4 动物寄生虫转录组测序第26-27页
        2.5 展望第27-28页
    3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cox2和nad4基因对四川地区家兔豆状带绦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第29-40页
    摘要第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1.1 材料第29-30页
        1.2 方法第30-33页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2.1 序列分析第33-34页
        2.2 种群遗传多样性第34页
        2.3 系统发育树分析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9页
    4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对四川地区豆状带绦虫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第40-50页
    摘要第40-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1.1 材料第41页
        1.2 方法第41-42页
        1.3 数据分析第42-43页
    2 结果第43-47页
        2.1 序列组成分析第43页
        2.2 种群遗传多样性第43-44页
        2.3 分子变异分析(AMOVA)第44页
        2.4 种群间基因流及遗传分化第44-45页
        2.5 单倍型网络分布及种群系统发生分析第45-46页
        2.6 种群动态分析第46-47页
    3 讨论第47-49页
        3.1 密码子的使用第47页
        3.2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第47页
        3.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第47-48页
        3.4 种群动态第48-49页
    4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cox1和nad1基因对四川地区豆状带绦虫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第50-59页
    摘要第50-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1.1 材料第51页
        1.2 方法第51-52页
        1.3 数据分析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2.1 种群遗传多样性第52-53页
        2.2 AMOVA统计第53页
        2.3 分子变异度(F_(ST))和基因流分析(Nm)第53-54页
        2.4 系统发生与单倍型网络图第54-55页
        2.5 种群动态分析第55-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4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豆状带绦虫转录组的研究第59-76页
    摘要第59-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1.1 豆状带绦虫成虫的收集第60页
        1.2 RNA的提取和Illumina测序第60-61页
        1.3 De novo组装第61-62页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第62-63页
        1.5 豆状带绦虫转录组质量和可信度分析第63页
        1.6 四种绦虫的转录本比较分析第63页
    2 结果第63-72页
        2.1 豆状带绦虫转录组注释信息第63-70页
        2.2 四种带科绦虫转录本的比较分析第70-72页
    3 讨论第72-75页
        3.1 豆状带绦虫转录组质量评价第72-73页
        3.2 豆状带绦虫转录组基因功能聚类第73-74页
        3.3 四种绦虫的共有基因功能聚类第74-75页
    4 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豆状带绦虫TpFAB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抗原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第76-101页
    摘要第76-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86页
        1.1 材料第77-79页
        1.2 方法第79-86页
    2 结果第86-96页
        2.1 TpFABP编码区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6-91页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免疫印迹第91-93页
        2.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织化学第93-95页
        2.4 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第95-96页
    3 讨论第96-100页
        3.1 TpFAB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6-97页
        3.2 TpFABP重组蛋白的表达第97-98页
        3.3 抗TpFABP高免血清的制备第98页
        3.4 重组蛋白TpFABP的免疫组织化学第98-99页
        3.5 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第99-100页
    4 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豆状带绦虫Tp18基因的克隆表达与重组抗原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第101-122页
    摘要第101-10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2-108页
        1.1 材料第102页
        1.2 方法第102-108页
    2 结果第108-118页
        2.1 Tp18编码区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8-112页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免疫印迹第112-114页
        2.3 Tp18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第114-118页
    3 讨论第118-121页
        3.1 Tp18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第118页
        3.2 Tp18基因的表达与免疫印迹第118-119页
        3.3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免疫效果评价第119-121页
    4 小结第121-122页
第八章 豆状带绦虫TpcC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重组抗原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第122-140页
    摘要第12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2-129页
        1.1 材料第122-124页
        1.2 方法第124-129页
    2 结果第129-136页
        2.1 TpcC1编码区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9-133页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免疫印迹第133-135页
        2.3 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第135-136页
    3 讨论第136-139页
        3.1 TpcC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36-137页
        3.2 TpcC1的表达和免疫印迹分析第137-138页
        3.3 Dot-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第138-139页
    4 小结第139-140页
结论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图像与语音被动取证技术研究
下一篇: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用于上流式多相氧化塔处理红霉素废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