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1.1 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1.2 壳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3页 |
1.1.3 壳聚糖的应用 | 第13-16页 |
1.2 壳聚糖的两亲性修饰 | 第16-18页 |
1.2.1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 第16-18页 |
1.2.2 壳聚糖的两亲性修饰 | 第18页 |
1.3 壳聚糖纳米粒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纳米粒的优点 | 第20-21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第2章 Lac-OCH的制备及理化性质 | 第22-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1.3 实验溶液及配制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壳聚糖的降解 | 第23页 |
2.2.2 粘均分子量测定 | 第23-24页 |
2.2.3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 第24页 |
2.2.4 Lac-OCH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5 FTIR检测 | 第25页 |
2.2.6 1HNMR检测 | 第25页 |
2.2.7 溶解性检测 | 第25页 |
2.2.8 粘度测定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3.1 壳聚糖分子量 | 第26页 |
2.3.2 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 第26-30页 |
2.3.3 Lac-OCH的合成 | 第30-32页 |
2.3.4 Lac-OCH的红外光谱 | 第32-33页 |
2.3.5 核磁光谱测定 | 第33-34页 |
2.3.6 Lac-OCH的溶解性 | 第34页 |
2.3.7 Lac-OCH的粘度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3章 Lac-OCH纳米粒的制备及自聚集性质 | 第38-4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1.3 实验溶液及配制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1 Lac-OCH的荧光探针实验 | 第38-39页 |
3.2.2 纳米粒子制备 | 第39页 |
3.2.3 电镜观察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3.3.1 Lac-OCH的CAC值测定 | 第39-41页 |
3.3.2 乳糖取代度对Lac-OCH自聚集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3 油酰取代度对Lac-OCH自聚集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4 Lac-OCH纳米粒子的电镜观察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Lac-OCH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 第48-6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2.1 Lac-OCH载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 | 第48-49页 |
4.2.2 包封率的测定 | 第49页 |
4.2.3 Lac-OCH载阿霉素纳米粒体外缓释性能研究 | 第49-50页 |
4.2.4 Lac-OCH载扑热息痛纳米粒的制备 | 第50页 |
4.2.5 包封率的测定 | 第50-51页 |
4.2.6 Lac-OCH载扑热息痛纳米粒体外缓释性能研究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4.3.1 阿霉素标准曲线 | 第51-52页 |
4.3.2 阿霉素包封率测定结果 | 第52页 |
4.3.3 Lac-OCH载阿霉素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52-55页 |
4.3.4 扑热息痛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4.3.5 扑热息痛包封率测定结果 | 第56页 |
4.3.6 Lac-OCH载扑热息痛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