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论文架构 | 第23-2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1.3.2 论文架构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1.4.2 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 第25-26页 |
1.4.3 比较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 第26页 |
1.4.4 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4.5 逻辑推理与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26页 |
1.4.6 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电影产品价值 | 第28-55页 |
2.1 电影产品的特殊性 | 第29-33页 |
2.1.1 电影具有多重属性 | 第29页 |
2.1.2 电影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 第29-30页 |
2.1.3 电影具有较大的外部性(Externality) | 第30-31页 |
2.1.4 电影的价值核心——版权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风险聚集的过程 | 第31-33页 |
2.1.5 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和文化增益 | 第33页 |
2.2 电影产品的供求 | 第33-43页 |
2.2.1 电影产品的需求 | 第34-38页 |
2.2.2 电影产品的供给 | 第38-40页 |
2.2.3 电影产品的供求规律及定价 | 第40-43页 |
2.3 电影版权价值评估 | 第43-53页 |
2.3.1 电影版权价值的特点 | 第44-45页 |
2.3.2 影响电影版权价值的因素 | 第45-51页 |
2.3.3 电影版权价值评估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电影企业价值实现 | 第55-81页 |
3.1 电影产业价值链 | 第55-64页 |
3.1.1 电影产业价值链的涵义 | 第56-58页 |
3.1.2 电影产业价值链的特征 | 第58-60页 |
3.1.3 电影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 第60-63页 |
3.1.4 电影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 | 第63-64页 |
3.2 电影企业商业模式 | 第64-75页 |
3.2.1 经营模式的内涵 | 第64-67页 |
3.2.2 商业模式的作用 | 第67-69页 |
3.2.3 电影企业的商业模式类型 | 第69-71页 |
3.2.4 电影企业的商业模式 | 第71-75页 |
3.3 电影企业的价值实现 | 第75-80页 |
3.3.1 影片制作阶段的价值实现途径 | 第76-77页 |
3.3.2 影片发行、院线放映阶段的价值实现途径 | 第77-79页 |
3.3.3 电影后市场开发的价值实现途径 | 第79-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4 电影企业价值评估 | 第81-96页 |
4.1 企业价值内涵的界定 | 第81-82页 |
4.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82-92页 |
4.2.1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综述 | 第82-84页 |
4.2.2 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84-92页 |
4.3 电影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92-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5 电影企业上市因素分析 | 第96-126页 |
5.1 生命周期各阶段电影企业融资工具选择 | 第97-109页 |
5.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97-101页 |
5.1.2 电影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特征分析 | 第101-104页 |
5.1.3 电影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资金需求及融资工具分析 | 第104-109页 |
5.2 电影企业上市动力机制分析 | 第109-116页 |
5.2.1 电影企业上市的动力机制界定 | 第109-110页 |
5.2.2 电影企业上市的动力结构 | 第110-112页 |
5.2.3 电影企业上市的动力功能 | 第112-114页 |
5.2.4 电影企业上市的动力原理 | 第114-116页 |
5.3 不同经营模式上市电影企业特征 | 第116-125页 |
5.3.1 成功经营模式的特征 | 第116-119页 |
5.3.2 成功经营模式的表现形式——盈利模式 | 第119-120页 |
5.3.3 上市电影企业特征 | 第120-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 电影企业上市模式比较 | 第126-141页 |
6.1 电影企业上市途径 | 第126-131页 |
6.1.1 IPO上市的优劣势分析 | 第126-129页 |
6.1.2 借壳上市的优劣势分析 | 第129-130页 |
6.1.3 借壳上市与IPO的比较分析 | 第130-131页 |
6.2 电影企业上市地点 | 第131-136页 |
6.2.0 国内上市的优劣势分析 | 第132-134页 |
6.2.1 境外上市的优劣势分析 | 第134-135页 |
6.2.2 境内外上市的比较分析 | 第135-136页 |
6.3 电影企业上市资产范围 | 第136-140页 |
6.3.1 整体上市的优劣势分析 | 第136-138页 |
6.3.2 分拆上市的优劣势分析 | 第138-139页 |
6.3.3 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的对比分析 | 第139-14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7 上市对电影企业价值的影响 | 第141-165页 |
7.1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 | 第141-145页 |
7.1.1 有关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41-142页 |
7.1.2 影响企业价值因素 | 第142-145页 |
7.2 一般性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145-150页 |
7.2.1 定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147-149页 |
7.2.2 定性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149-150页 |
7.3 电影企业特有指标的选择 | 第150-151页 |
7.4 广播电影电视业上市企业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 第151-163页 |
7.4.1 数据指标、样本与描述性分析 | 第151-157页 |
7.4.2 实证分析 | 第157-163页 |
7.4.3 经济学分析 | 第16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8 案例分析——上市对华谊兄弟价值的影响 | 第165-190页 |
8.1 华谊兄弟上市背景 | 第165-170页 |
8.1.1 2009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 第165-167页 |
8.1.2 上市前华谊兄弟发展状况 | 第167-170页 |
8.2 上市前后华谊兄弟财务状况的变化 | 第170-180页 |
8.2.1 上市后华谊兄弟股权结构的变化 | 第170-173页 |
8.2.2 上市前后华谊兄弟资财务状况的变化 | 第173-177页 |
8.2.3 上市前后华谊兄弟现金流量的变化 | 第177-179页 |
8.2.4 上市前后华谊兄弟成长能力的变化 | 第179-180页 |
8.3 上市前后华谊兄弟经营状况的变化 | 第180-185页 |
8.3.1 上市筹集资金的用途 | 第181页 |
8.3.2 企业价值链的拓展与优化 | 第181-182页 |
8.3.3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 第182-183页 |
8.3.4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183-184页 |
8.3.5 股权激励制度 | 第184-185页 |
8.4 上市前后华谊兄弟企业价值变化 | 第185-188页 |
8.5 案例小结 | 第188-190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90-192页 |
9.1 结论 | 第190-191页 |
9.2 展望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