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2-16页 |
1.3.1 国外学者的研究借鉴 | 第12页 |
1.3.2 国内学者的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6-17页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留守儿童 | 第18页 |
2.1.2 社会化 | 第18-19页 |
2.1.3 家庭功能 | 第19页 |
2.1.4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FI)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2.1 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和初级群体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2-40页 |
3.1 调查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 | 第22-29页 |
3.1.1 调查地基本情况 | 第22页 |
3.1.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3.1.3 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3.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原因分析 | 第29-40页 |
3.2.1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 第30-35页 |
3.2.2 家庭情感交流功能弱化 | 第35-38页 |
3.2.3 家庭抚养功能弱化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第40-54页 |
4.1 修复家庭结构 | 第40-42页 |
4.1.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 第40-41页 |
4.1.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留守儿童进城就学 | 第41-42页 |
4.2 修复和弥补家庭的教育功能 | 第42-48页 |
4.2.1 修复家庭教育功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天然优势 | 第42-44页 |
4.2.2 弥补家庭教育功能,实现家庭教育“缺位”的“补位” | 第44-48页 |
4.3 修复和弥补家庭的情感交流功能 | 第48-51页 |
4.3.1 促进亲情交流,减少心理障碍 | 第48-49页 |
4.3.2 发挥教师“重要他人”作用,弥补亲情缺失 | 第49-51页 |
4.4 修复和弥补家庭的抚养功能 | 第51-54页 |
4.4.1 创新留守儿童监管模式,提升留守儿童监管水平 | 第51页 |
4.4.2 净化农村文化环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 第51-52页 |
4.4.3 发挥大众传媒正能量,助力留守儿童社会化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拓展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