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导论 | 第13-18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章的结构 | 第16-17页 |
·文章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对于制度的定义 | 第18-21页 |
·马克思对制度的研究 | 第18-19页 |
·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研究 | 第19-21页 |
·一个简要的评述 | 第21页 |
·关于合作思想的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基督教的合作思想 | 第21-22页 |
·国家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 | 第22页 |
·无政府主义的合作思想 | 第22页 |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 | 第22-23页 |
·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思想 | 第23页 |
·中国的合作思想 | 第23-24页 |
·各种合作经济学派及其原则 | 第24-26页 |
·关于农户行为类型的研究 | 第26-29页 |
·理性小农命题 | 第26-27页 |
·道义小农命题 | 第27页 |
·拐棍逻辑命题 | 第27-28页 |
·中国学者关于农户行为的争论 | 第28-29页 |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 | 第29-33页 |
·按研究的对象分类 | 第29-31页 |
·从研究的角度分类 | 第31-33页 |
3.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制度性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农村基本制度的转变 | 第33-35页 |
·制度转变导致农民分散化 | 第33-34页 |
·农民联合的困境 | 第34-35页 |
·生产要素流出农村 | 第35-37页 |
·劳动力与技术的流失 | 第35页 |
·资本的外流 | 第35-37页 |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途径 | 第37-41页 |
·三农问题的实质 | 第37-39页 |
·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 | 第39-41页 |
4. 合作金融制度的前车之鉴 | 第41-50页 |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 第41-46页 |
·1996年以前的发展历程 | 第41-43页 |
·1996年至2003年的发展历程 | 第43-44页 |
·2003年至今的发展历程 | 第44-46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 第46-48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的历史背景(1984-1992) | 第46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1993-1995) | 第46-48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整顿(1996-1999) | 第48页 |
·合作金融制度的经验总结 | 第48-50页 |
·农信社的经验教训 | 第48-49页 |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教训 | 第49-50页 |
5. 构建欠发达县域中的合作金融制度 | 第50-64页 |
·四川省邛崃市农村地区具有合作金融制度存在的土壤 | 第50-60页 |
·邛崃县域经济概况 | 第50-54页 |
·四川省邛崃市农村地区农户融资需求状况 | 第54-60页 |
·怎样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金融制度 | 第60-64页 |
·构建合作金融制度的几个要点 | 第60-62页 |
·构建合作金融制度的步骤 | 第62-64页 |
6. 关于合作金融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64-70页 |
·对合作金融制度的再认识 | 第64-66页 |
·有利于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 第64-65页 |
·有利于基层民主与农村稳定 | 第65-66页 |
·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 第66-67页 |
·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 | 第66-67页 |
·合作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 | 第67页 |
·合作金融与合作经济的联系 | 第67-70页 |
·合作金融应与合作经济互相延伸 | 第68页 |
·组建综合农协的建议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